祠堂旁边建房子风水?一个家庭有四种风水,养好就是富贵

cfic导读:

一个家庭和谐兴旺,很多人会认为是他们家风水好。

其实,不是风水养人,而是人养风水。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离不开这四点。

1. 善能育德

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善良。

孔子曾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想要被别人善良的对待,就先要善待他人。

有一个农夫有很好的玉米品种,每年都能获得很好的收成。

他总是不吝惜这些种子,慷慨地送给身边的朋友。

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慷慨?

他说,我们的地都挨着,花粉传播的时候,都会相互传粉,如果他们玉米的品质不好,也会影响我自己的收成。

佛家常说:福报在后面。

善良的人只是眼下吃亏,但是他们的将来福泽深厚,甚至可以惠及子孙。

安徽周馥家族,秉持“行善以能兴学、教人为上,周济孤寡次之”的家训,建立“孝友堂”,周济穷人。在整个池州广建学堂,捐献文庙。

他们定下一条规矩,只要周家不倒,周济穷人的善行就不能停。

周氏家族五代书香,几百年来家风不坠,时至今日,周氏家族的后代依然人才辈出,从教育家、作家、红学家、教授、实业家、活跃在各行各业。

这都离不开周家积德行善的家规家训。

亦如俞敏洪所说:“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就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2. 忍能养福

有一对夫妻,风风雨雨几十年,丈夫是某单位的领导,他们参加下属的婚礼。

年轻人问夫妻二人相处几十年的秘诀。

老领导笑着回答:只有一个字“忍”。旁边的妻子补充一句:“一忍再忍”。

同在一个屋檐下,勺子哪有不碰锅沿的。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总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虽然没有深仇大恨,但是朝夕相处,吵架在所难免。

夫妻之间,要懂得忍让。

俗话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

人生一世,能相处一生不容易,懂得珍惜彼此的感情,日子才能长久。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理一旦讲清楚了,爱也就没有了。

家庭是两人的港湾,彼此宽容,彼此忍让,才是家庭长久和睦的秘。

3. 勤能生财

老话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无论自己的经济条件怎样,都绝不肯让孩子吃苦,

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他们一味依靠父母,自己却变得虚荣懒惰。

上海曾经有个新闻,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殴打身为清洁工的母亲,因为母亲没有给她钱!

他们小时候在家里什么也不做,伸手就要钱,长大成人也依然不会自力更生。

曾国藩曾说,看一个家庭兴旺与否,就看子侄辈有没有睡懒觉的

如果孩子不够勤奋,那么家族迟早要衰落。

勤劳和努力,才能造就一个孩子的独立人格。

曾国藩还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让孩子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远远好过直接给予孩子,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4. 书能养气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与先哲神交,向他们求学问教,解决自己人生的疑惑。

我们可以在书中畅游名山大川,开拓眼界,领略人文之味,性致之味。

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没有比读书更好的习惯。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传承两千多年,人物之盛、德业之隆世界罕见。

他就是山西的裴氏家族。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出过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名垂青史的接近千人,七品以上三千多人。

裴氏家族甚至诞生了中国有名的宰相村。

裴氏家族的秘诀就是读书教育。

裴家有一条规矩,考不上秀才者,不能进宗祠。

所以裴氏家族上上下下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手不释卷,整个家族有良好的读书氛围。

这也是两千多年来,裴氏家族人才辈出,兴旺不衰的主因。

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开阔眼界,让人丰富而豁达。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肯读书的人,无论何种境遇都不会太差。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说,“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人生在世谁不愿意事事顺利,又能安享时光呢?

可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综观大诗人白居易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曾国藩的“人生三境”。

1

少年经不得顺境

白居易出生的时候,正赶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局,一家人颠沛流离分居5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穷困潦倒的生活。

但是,他却没有被苦难打倒,从小便立下“兼济天下”的志向,刻苦攻读。

后来,他给好友元稹写信,其中详细回忆了他年少苦读的经历:我白天写赋,晚上读经,中间还要学诗,不敢有一丝懈怠;而且常常读书读到嘴边上、舌头上都长了疮;写字写到胳膊肘上、手心里都长了老茧;年纪轻轻,头发都白了;以至于成年以后,身体都要比同龄人衰弱一些。

古语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白居易像一枚璞玉,被磨砺得愈发光彩夺目。

他三岁识字,五岁学诗,十来岁已是文采斐然,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16岁时所作。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龙说过:“一个人在少年得意,未必是福,而少年时的折磨,却往往使得日后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块美玉,不经琢磨,不能成器,人之一生,何尝不是如此?”

2

中年经不得闲境

刚刚过去的2017年有一个关键词叫做“油腻”,和他搭配在一起的被称作“中年人”。

还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叫做“人到中年不如狗”。

其实,这些都是对“人到中年”的误读。

白居易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已经43岁,按理说在这个年纪遭遇人生重创,恐怕早就意志消沉。而且江州司马还是个闲职,用某些体制内的话说,“混吃等死就好”。

但是白居易官闲人不闲,那首家喻户晓的《琵琶行》就是在这个时候面世的。

三年后,他调任中州刺史、然后又先后担任杭州刺史和苏州刺史。

从中央到地方,纵使遭受打压,可白居易不仅没有郁郁不得志,反倒更加勤勉,将政务处理得有声有色。

杭州的“白堤”和苏州的“白公堤”就是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最好见证。此后,“苏杭白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白居易也世世代代为人们所景仰。

这不就是一个中年人“闲不住”的结果吗?

卢梭说过:“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

纵观整个中华历史,像白居易这样的中年人比比皆是,他们用其忙碌的身影,书写下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华章。

曾国藩组建湘军的时候已经40岁,此后南征北战数十载,到了54岁还主办洋务,连他自己后来都不得不慨叹:此生中年不得闲。

而他这一“不得闲”的结果怎样呢?于己而言,他功高盖世、位极人臣;于国家而言,他强行为一个皇朝续命一甲子。其人更是被后世奉为“古今第一完人”。

汪国真的《人到中年》里有这样一段关于中年人的描述:“到了中年,生命已经流过了青春湍急的峡谷,来到了相对开阔之地,变得从容清澈起来。花儿谢了不必唏嘘,还有果实呢。”

人到中年,年富力强,但凡您不闲着,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干出一番成绩。

3

晚年经不得逆境

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少年人要心忙,忙则摄浮气;老年人要心闲,闲则乐余年。”

人生苦短,到了老年,已知天命,正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时,若非迫不得已,依旧在逆境中摸爬滚打,不但会损害你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有危及性命的厄运。

白居易晚年的时候,得到新皇帝的赏识,三番五次将他调入京师,可他最终选择远避朝堂。

宦海沉浮多年,使他清醒地认识到朝堂的波峰诡谲、尔虞我诈,他本就无心权力,还不如做个地方官为老百姓办些实事来得痛快。

后来的事情也证明了他这一选择的正确性:

白居易63岁那年,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宫廷流血事件“甘露事变”爆发,一日之内600多名朝臣被杀,其中有很多都是当年他同朝为官的老同事,而他却成功躲过了这场灾厄。

“晚年经不得逆境”,这句话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你苟且偷安、无所事事。

孔曰:“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人到晚年,应该学会遵从自己的本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姿态。

人生暮年,白居易创作出了大量的讽喻诗、闲适诗,流传至今的多达3000首,数量为唐代诗人之冠。

这些诗歌后来传到四域八方,一时间洛阳纸贵。

白居易也被后世尊称为“诗魔”;日本人更是对其推崇备至,奉其为“诗神”。

人生七十古来稀,白居易虽然体弱多病,但是晚年的他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像他的字号一样,白乐天,乐天知足,反倒活得比常人更加丰富多彩,福寿延绵,终年75岁。

30岁以后,负重前行拼的是“抗逆力”

1

负重前行

拼的就是抗逆力

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在站立顶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弹力。

这句话对30岁后的人特别适用。为什么呢?20多岁的年轻人,有着年龄的资本。年轻就意味着容错率高,即使走错了路,也能迅速更换赛道,重新出发。可是,一旦过了30岁,青春渐渐耗尽,家庭的责任担在肩上,社会的压力陡然增加。

我们已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写意,更无法说变就变。这个时候,再遇到挫折,除了死扛,其实无路可逃。更何况,人生在世,谁也不能保证一帆风顺。

即便你万分小心,做对了99%的选择,仍然可能碰上1%概率的“黑天鹅事件”,而导致功亏一篑。因此,如何面对逆境,并且迅速重整旗鼓,找到再次突破的切口,便直接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笑多久。

著名作家古典老师就说:

一个人的抗逆力,也就是应对挫折的能力,有时远远比这个人规划和预测的能力要强。因为这么长的生命和这么多的变数,谁都预测不出来。

30岁前,你对酒狂歌,依仗的是自己的年龄与精力;30岁以后,你负重前行,拼的就是抗逆力。

2

以柔克刚

是抗逆力的正确打开方式

所谓抗逆力,本质上是一个人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的逆境时的心理调节和积极应对的综合能力。真正心灵强大的人,不会盲目地行动去掩饰自己内心的兵荒马乱,不会压榨自己,苛求自己以求良心得安,不会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盲目。

30岁后的你,不能再像锤子,丁是丁,卯是卯,而要像一条橡皮筋,懂得在需要时及时发力,亦懂得在受挫时及时止损,好好调节身心,蓄势待发。

3

以弱胜强

是高段位的抗逆力

适当在逆境面前低头示弱,也是抗逆力强的一种表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当你强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开始走下坡路,变成弱的起点;而当你弱到一定境界,往往就是强的开始。

冯梦龙曾经说过:“温和而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

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自己的手段。适当认怂,有时也是一种战术。这体现了心理学中的“u型思维”:即欲取之,先予之,再让思维和行动来个180度的大转弯。这就像玩魔方,要想把某一颜色的方块放到想定的位置,无论如何都不能径直去放,这样的话只会“欲速则不达”。

而必须先把方块放到其他适当的位置上,尔后再徐图而进。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退却,也就没有大踏步的前进。

中国有句古话叫“退一步海阔天空”,其本意就是以退为进,迂回而进。

很多人对此表示不甘心:“我要是后退的话,那不就成输得起的弱者了吗?”

“弱”并不是人生低谷,而是积蓄能量的一个阶段。承认自己“弱”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不断审视自己、壮大自己的一个过程。这个道理,年轻的时候不容易懂,阅尽千帆后,才能体会其中真意。

20多岁时,我们都意气风发,恨不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30岁后,我们见过高山,对天地、世情便充满了敬畏之心。

放低姿态,不在于压抑自己,而是在于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我;不在于奉承他人以达到自己目的,而是在于对待周遭的人或事物会更加谦和;不在于懦弱和胆怯,而是在于能够更加理性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和抱负。

记住,身在谷底,四面八方都是向上的路。敢于正视和直面自己的“弱”,才是“强”的开始。

4

真正的成熟

就看你如何面对逆境

励志传奇尼克·胡哲,刚出生时就没有四肢,在外人眼里,他就是一尊“残破的雕像”。在行动方面,这副躯体带给他的是灾难,他无法走路,无法写字,但这并不妨碍他思考和说话,他嗓音富有磁性和感染力,思路清晰,语言幽默。他从几乎是绝境的状态下一路攀爬,把自己的缺陷变成激励亿万人的宝贵财富。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36岁便奸臣贬斥到当时还是烟瘴之地的贵州龙场,险些丧命。可是他却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潜心治学,最后龙场悟道,开创阳明心学,终成一代圣人。

古语有云: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孔子、孙膑也好,屈原、吕不韦也罢,都是在人到中年时,遭遇厄运,又都是在逆境中,迸发出惊人能量。

可见,逆境并不是你人生的坟墓,而是你新事业的摇篮。“否极泰来”之前的过渡阶段,它带给你的经历、勇气和智慧,是多少金钱都无法买来的。

周国平在《面对苦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苦难之所以成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于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的痛苦。

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应当说必然有某种精神价值。

“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逆境与成功,有时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强者,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也不会因厄运而一蹶不振。他们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把逆境转换为有益于自己成长的方向。

说一千,道一万,30岁以后的你,应该看清生活的真相,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不要对生命里的苦难充满怨怼,也不要逃避、堕落、蹉跎。

要相信,那些人生的苦难,终会被我们锻造,变成你日后的勋章。

曾国藩:人要常怀愧对之意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念人生苦不知足,方望溪(方苞)谓汉文帝之终身,常若自觉不胜天子之任者,最为善形容古人心曲。大抵人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入福之门。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优,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慈,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爱,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重,我愧对朋友,便觉处处皆有善气相逢。如自觉我已无愧无怍,但觉他人待我太薄,则处处皆有戾气相逢。”

曾国藩与胡林翼关系极好,书信、日记里提到他,大多数用的是“胡润帅”(胡林翼字润芝)这样的明显有着亲切意味的称呼。曾国藩一遍遍地跟家人、朋友述说胡林翼对自己的好,比如胡林翼怎样为他筹饷,如何替他分忧,在皇上面前怎样替自己美言。胡林翼不幸早逝,曾国藩以两千两白银做奠仪,这笔钱可以轻而易举在京城买一所房子,足以见出曾国藩对胡林翼的感恩。

曾国藩从来没有对人讲过,胡林翼当年离开贵州归入湘军不久,朝廷责怪他没有及时赴鄂,让曾国藩命令其迅速前进,曾国藩曾在奏折中极力为胡林翼辩护,还说“胡林翼之才胜臣十倍”“将来可倚以办贼”。只要胡林翼取得一点军功,曾国藩一定会在奏折中大加赞赏。胡林翼后来由正四品的道员升为从二品的巡抚,曾国藩的举荐功不可没。

李元度是曾国藩的老部下,打仗很英勇,跟曾国藩个人的关系也非常好,曾国藩曾说:“次青于我,情谊之厚,始终不渝。岳州之败,星驰来赴。靖港之挫,从人皆散,次青追随贱躯,不离左右。出则呜咽鸣愤,入则强颜相慰。”但像许多有本事的人一样,李元度这个人优点金光四射,毛病也十分显眼:一是报喜不报忧;二是说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率敷衍;三是冒禀军功。徽州失手之后,不得已,曾国藩向朝廷参劾了他。然而,越到晚年,曾国藩越是想起李元度所做的那些好事,后悔自己的行为太激烈,几次向皇上上奏,千方百计加以补救。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有愧对之意,便少有得失心。得失心少了,对个人利益不那么在乎,你就会看到别人对你的友好,也就愿意向他人付出善意。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曾国藩没有这样说,但他以另外的一种表述,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思。

曾国藩主张人要常怀愧对之意,也有勉人上进的意思。愿意对他人付出善意也好,在事业上追求精进、完美也罢,本质上都是对生命个体的一种超越,是对自身能量的一种激发。曾国藩智商平平,一个秀才考了三次,考进士最后中的也是“同进士”,左宗棠评价他:“欠才略”“才太短”“才艺太缺”“兵机每苦钝智”,他的学生李鸿章当面说他“儒缓”,他自己更是毫不掩饰地说过:“余性愚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时时有愧对之意,尽心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京官,十年七迁,连升十级,身兼五个部的副部长;只是受命帮办团练,却成为剿灭太平天国的主帅,晚年更是官居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的高位。假若他没有这种理念,怎会有如此成就?

时怀愧对之意最后很可能会问心无愧,这是生活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为什么很多企业家70岁了还在奋斗?

1

40岁以前,我一直做企业顾问,服务的多数是超大型企业,咨询经费千万以上。做到2009年,我觉得这种活法没什么意思,光教别人怎么踢球,自己却没下过场,特别痒痒,想上场踢一把。

40岁时,到了一家餐饮集团做总裁,年收入数百万,管理5000多员工,很多人像看猴子一样看我,放着跨国公司不待,敢往民营企业里面跑。

不到一年半,我发现做企业远超想象,球在脚下,往左传还是向右传,复杂程度完全不同。当时我们老大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当时很多客户都是高级干部,他认为反腐就是一阵风,“闹一闹”就过去了。

事实证明,这是严重的战略误判。

这家企业管理很好,后来却垮掉了。为什么?4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多谈经营,少谈管理》,很多企业是“为了管理而管理”,一线出了问题,都认为是管理出了问题,但没有意识到企业最重要的是经营。

做总裁不到一年半,我就辞职了。这段经历对我触动特别大,当今这个时代,纯粹的业务咨询已经不够,关键是唤醒企业家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2

我们到了时代变化的转折点

我们从封建社会过来,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两百年的商业进程。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由穷到富,人民富裕之后,企业在过去的很多做法难以为继。

今天90后的孩子,因为父母已经建立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创业可能直接就奔着意义去了。他们想做有意义、有价值,能够符合自己兴趣的事。

我们上一代谁会谈意义?这个活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因为要活下去。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商业环境经历了从机会驱动、创新驱动到使命驱动的3.0版迭代进程。

1、机会驱动

改革开放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市场长期处于供给端的短缺,企业像在做填空题,随便找个地方发现都是机会,只要插进去就有钱赚,而且还不用创造,国外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简单复制就可以了,更伴随着对资源、环境无节制的挥霍。

头三十年是典型的中国经济1.0,是机会驱动。

2、创新驱动

大家发现这种方式有利可图,于是大量的钱开始涌入,行业门槛越来越高,每个地方都是红海一片,这时候突然变成了改错题:以前是卖方市场,消费者没啥选择,现在变成了买方市场,变成“凭什么选你而不选我”。这个时候就开始比较谁离顾客的需求更近,抢占心智,打造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的背后是创新,给予客户的需求做“无中生有”,因为原有的东西已经无法满足他。

当创新成为主旋律,人人都觉得要创新,就来到了中国商业的2.0时代。

3、使命驱动

创新到底靠什么驱动?我们知道创新是技术驱动的,但很多人没看到技术如何流动。实际上,驱动技术的杠杆是资本,人才是跟着资本走的。

但这里有个重要的命题:为什么人才和资本流向了别人而不是你?

其实,技术和资本中间还要有一个人,能预判到技术衍变、把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的创造者。这个人就是,企业家。带动创新的正是这类有使命感和大格局的人。

资本表面上看商业模式,其实更看重背后的那个人。当初做电子商务的人很多,为什么孙正义不投别人,偏偏投了马云,因为他看到了马云两眼冒着绿光,是用生命做这件事,是最有可能把这件事做成的人。

马斯克为什么造火箭?因为他认为,2040年世界人口会达到100亿,到时候地球住不下。

这些看起来像疯子一样的人,能够用使命驱动一个商业组织,如果组织里的每个人都奔着这个梦想去,就产生了责任感,每个人都有发现和改变世界的力量。

3

你身体的1%,决定了你的事业高度

2012年至今,我近距离观察600多位企业家,通过一对一深度访谈和辅导,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特质。

我经常讲,我们的很多企业家是稀里糊涂成功,稀里糊涂失败。为什么?他们从来没有仔细复盘过去的脉络。

首先,唤醒自己。拿支笔在纸上用一条曲线画下你的人生历程,高点在哪儿,低谷在哪儿。有正有负,正的是你做对了什么,负的是你做错了什么。思考驱动你成功的最核心因素是什么?

发现过去几十年,你身上最与众不同的1%是什么。身上肯定有最不可替代的1%。找到这个核心能力,你就可以复制它,未来把成功无限放大。

第二步是唤醒企业。唤醒是什么?看看除了这自己的1%,企业还有哪些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停下来看看产业里面究竟有什么是你尚未洞悉的更大的机会,然后激发整个组织去突破它,开创新的使命和愿景。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基于自己的核心能力。

当这两点清晰之后,企业家的生命和事业就合二为一,然后开启精彩的下半场。

4

财富自由,不是企业家的目标

通过这么多年研究,我发现“人事合一”是所有企业家面临的最大挑战。

很多人把企业和人生割裂开了,个人理想和企业理想不一致。作为企业家,没有意识到财富自由不是你的使命,解决问题才是你的使命。

如果你做企业,只把它看成赚钱、实现财富自由的一个手段,人们看清你的目的后,就会想为什么要追随你,为什么要跟你奋斗?这是典型的“人事不合一”

我认识这样的企业老板,两口子都特别喜欢玩,稍微赚点钱就把公司扔一边,去周游世界,两个人跑遍了七大洲四大洋。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公司造血功能不足,必须回来再赚点钱。

一边赚钱,一边还在想着玩,把工作当成让自己解脱的方法,这样能把企业做好吗?肯定做不好。

我们知道一边做作业,一边想到外面玩的孩子,往往学习都不好。

真正做好事业的人,都是“人事合一”的。褚(时健)老爷子为什么受人尊敬?他就把人和事合在一起,抛弃了名和利,把“褚橙”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乱七八糟的事他都不参与。

现在的行业不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很多机会背后是深层次的问题。当你有愿力去解决它,它才是你的机会。

举个例子,滴滴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之前我们天天坐出租车,这个问题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视而不见呢?

当机会出现以后,有人看见,有人看不见,区别就在于看待问题有没有独到眼光,这是智慧。

第二是解决问题的勇气,没有勇气,你根本不敢入场。

第三是改变行业的使命感。

你看逻辑一下就出来了,我把它叫做“仁、智、勇”。

前面讲到,今天的商业不是填空题,而是改错题。改什么?改那些全行业都在回避的难题。没有“仁、智、勇”,这道题是无解的。

5

99%的老板没有精彩下半场

领导者的伟大,取决于他心中能装下多少人。按照这个维度,我们可以把领导者分为5个境界:

第一层:商人

最底层的人,心里只有自己,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地位和名利得到提升。这类人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最多是一个做交易的商人。

第二层:企业主

再往上走,能把整个企业组织装进去,可以称为企业主。他想的是企业里面300个员工以及背后300个家庭。他意识到个人的价值和企业的几百或几千员工是息息相关的。

第三层:企业家

他心里开始装着行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行业不合理的现状,到这个程度就有点企业家的味道。比如刘强东原来想干什么?改变苏宁、国美主导的零售格局,让厂家直接出售产品给消费者,免去租金压力。

第四层:民族企业家

企业家有家国情怀,这跟我们经历的国家苦难有关。他们的发心是做民族品牌,填补中国的空白,可以站在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五层:人类企业家

再往上走就是最高层级,他们站在人类社会的视角去看问题。为什么能达到几十亿注册用户,因为扎克伯格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不是基于美国人的逻辑,而是基于世界一体的逻辑。

衡量企业家,我有一个方程式:成就=智慧×众生×使命。

所谓众生,就是你心里装着多少他人,而这决定了你的格局。

当你心里只有自己,你就是个商人。

当你装着整个企业,你是企业主。

当你解决行业痛点,成为行业领袖,你成为真正的企业家。

当你胸怀家国,你是民族企业家,当你心系整个人类社会,你的格局就是改变世界。

放眼中国商界,企业家以上层次的占比可能不到1%,绝大多数老板还处在商人阶段。虽然他们不会承认,但他们的言行举止一定是往商人方向走的。

能开启精彩下半场的老板,不会超过1%。换句话说,99%的人没有下半场。

6

结语

有些所谓的成功老板,成功之后喜欢证明自己,递过来的名片上印满了头衔,到家之后面对家人也是一副领导做派,这就是太沉醉于“角色”了。

企业家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责任。

今天单靠一个企业家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而要让整个组织的力量长出来。

我认识一个广东的企业家朋友,公司市值将近200亿,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去办公室,大约晚上11点回家,一年只给自己放四天假,期间还在拜访客户;坐飞机全买经济舱和夜班,因为便宜

然后“自我”没了,组织起来了。

作为一个企业家,开弓没有回头箭。有些企业家为什么到了70多岁还在奋斗?

企业家是社会最稀缺的一个小群体,天然的特质和别人就不一样。当你把这点想明白,没什么可抱怨的,工作就好了。

little girl [来自湖北]
2022-10-14 21:05
我和大佬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钱但并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