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看风水最好是谁(济宁以北运河)

本文作者:苏士伊

上期视频我们着重讲了苏州古城的历史传承,作为典型的南方城市,千年未曾改变城址。

与扬州、淮安、苏州不同,今天我们要讲的济宁,她的城址与辖域改动频繁,并且始终难以形成前三个城市那样的区域核心。我们只要分列济宁下辖管理的几个县市:任城、兖州、泗水、曲阜、邹城等等,这些名字中不乏有传播力超过济宁的。

二、济宁与济水的渊源

要想了解济宁,首先需要认识济水,济水与黄河、长江、淮河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渎”,是黄河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

古人认为济水发源于王屋山,它向东“潜行”穿越黄河,在山东西南蓄积成一个名叫“菏泽”的湖泊。济水出菏泽后转向东北,又在山东丘陵西南形成巨野泽(今菏泽市巨野县北)。

从巨野泽流出之后,济水继续向东北汇入渤海,古济水与现在的黄河河道有所重合,这也是千年以来黄河侵夺其他河流河道的一种表现。

济水流经两省,但是早在东汉就出现旱塞,巨野泽也日益淤积,泽面北移演变成了宋代的梁山泊。

济宁这个地名是从济州演变而来的,济州原在碻磝城(今聊城茌平县高垣墙村),北周时期移治巨野。巨野县位于济水入巨野泽的河口,地势较低,金朝黄河决堤淹没巨野县城,济州才移到任城(今山东济宁)。

到元朝初年,朝廷升济州为济宁府,以此期望“济水安宁”,此后济宁府(路)的治所在任城与巨野之间数次变动。元末黄河大决,再次淹没巨野城,济宁府从此迁往任城。

而“任城”这一地名也经历过城址变迁,元代以前济宁城长期处于运河南岸,元代大运河全线贯通,漕运量急剧增加,运河南岸的故城地势相对低洼,不便转漕与仓储,因此在运河北岸修建了新城,这才是现在的济宁。

三、济宁的母亲河——泗河

相较于济水,济宁地区与泗水河的关系更加紧密。泗水发源于鲁中山地,由东至西流入济宁境内后转向东南。

这种特殊的流向与这一地区的地形有很大关系,山东丘陵矗立在华北平原上,包括泰山、鲁山、沂山等。济宁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就像一个由弧形山脉所围成的口袋,土地肥沃,是一个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自古就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大运河更让这里成为国家经济的焦点。

元朝将前代大运河“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北京至江南的航运距离,其中的重点就是山东运河,济宁恰好位于会通河的中段。

为了保持运河的航运水深,河道衙门又在泗水河上建闸,蓄积形成了昭阳湖和独山湖。此后湖泊不断壮大,到明初又形成微山、南阳两个湖泊,这四个湖泊统称为微山湖,它们不但可以作为运河的河道,同时也是运河中段的主要水源。

四、大运河的最高端

济宁位于山东丘陵的西侧,京杭大运河在这一段水文条件复杂,地形复杂多变,是大运河海拔最高的一段,再加上与黄河交汇,黄河冲淤严重,元明之际运河时常断航。

直到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采用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修建南旺水利枢纽,极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朝廷还在济宁设立河道总督衙门,把济宁周边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

河道总督官秩为正二品,驻地在济宁城的中心,也就是现在的济宁市博物馆,而济宁州治仅在总督署的西侧。除此以外,济宁古城内还驻有运河营守备署、管河州判署、运河厅等衙门,可见其重要性。

济宁不但位于会通河的中段,从整段京杭运河来看济宁也大致处在中央。明清时期“南船北马,百货萃集,人物殷实”,城内城外都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

五、济宁的军事价值

济宁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不但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经济,同时也提高了地区的军事价值。济宁是山东的西南门户,控制济宁,则鲁中山地的泰安、莱芜失去对外出口,山东也就失去西南屏障。明朝初年徐达收复山东,朱元璋的战略构想就是先攻取济宁、济南,切断半岛的外部支援,攻克剩下的城市就如探囊取物一般。

济宁还是进行游击战争的绝佳战场,清同治年间,太平军赖文光部在菏泽、济宁、兖州地区盘旋打圈,疲惫清军。他们从汶上县渡过运河,到达菏泽以北的葭密寨、高楼寨设伏待敌。当僧格林沁军尾追而来时,赖文光等指挥部队将清军诱至伏击地域予以围歼,击毙僧格林沁,取得了重大胜利。

六、曲阜铁路逸闻

济宁政治、经济地位的兴起与大运河密不可分,与扬州、淮安一样,1855年黄河改道向北,洪水北泻,运河堵塞,使得济宁迅速衰落,但是济宁仍然尝试进入国家工业体系。

1904年清朝勘测建设津浦铁路,北起天津,南至南京浦口,纵贯山东全境。按照原先的设计,铁路线自泰安南下经过曲阜西侧的孔林直抵邹城,但是曲阜孔姓家族认为铁路破坏风水、震动圣灵,上书朝廷请求铁路绕过曲阜。济宁、兖州相继争取铁路线路,最终因为兖州较近且有煤矿而改道兖州,再修建兖济支线到达济宁。

参考资料

[1]刘捷.明清大运河与济宁城市建设研究[j].华中建筑,2008(04):153-156.

[2]吴国柱.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城市的崛起[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5-8.

[3]步伟.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卢勇,刘启振.明初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水工技术考[j].安徽史学,2015(02):56-60.

[5]陈隆文,刘争艳.释《禹贡》济水“三伏三见”[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25(01):53-57.

[6]韩昭庆.南四湖演变过程及其背景分析[j].地理科学,2000(02):133-138.

[7]朱成栋.寻踪湮没的泗水河[j].寻根,2017(0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