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师看风水宝地视(养蜂人王保国)

“一年在山里挣个20来万还是没问题的!”

2020年,山西晋南中条山,两位大爷对着进山摄影的驴友说出了这句话。

众人听后纷纷咋舌称奇,要知道这是许多人在大城市都仰望不及的“高薪资”!

更何况眼前的山间野趣,早已消失在了许多现代人的视野中。能生活在中条山,对两位农民大爷来说,妥妥的是过着神仙日子!

经过众驴友的进一步了解,两位大爷虽住在深山之中,但日子却过得格外充实。

先说姚大爷,他是名养蜂人,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打理蜂巢,照看蜜蜂。

而另一位周大爷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每天都要和家禽打交道,鹅、鸡、猪、羊等等。

两位大爷过着闲云野鹤的“山大王”生活,好不自在,在被如今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人看来,实在是惹人惊羡。

但凡事不能只往好的地方看,仅就中条山而言,两位大爷所生活的区域实在不是可以住人的好地带。

不说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商店、医院等现代化设施寥寥无几,就光是山中的信号中断、网络延迟,就已经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说两位大爷的日子自得其乐,但毕竟老有所依,四世同堂才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传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大爷离开子女,选择在深山中生活的呢?

而身处大山深处的姚、周两位大爷,每天的日常生活具体又是怎样的?

(中条山)

这一切都还要从这处“世外桃源”被人发现讲起。

当外人好不容易驾驶着车辆穿过羊肠小道,进入到中条山内部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摆放齐整的木箱,与此同时,人们还能看到有一位大爷不时地在这些箱子之中走来走去。

这些箱子正是蜂箱,而这个站在箱子之前忙碌的大爷,正是姚大爷。

(忙碌的姚大爷)

姚大爷已年过六旬,但精神依旧矍铄,步调依旧沉稳。见到有生客的到来之后,姚大爷爽朗一笑,拉着来客的手,就是打开了话匣子。

而进入到大山的这些外人,也从姚大爷朴实的话语中,听到了一个真挚淳朴的故事——

原来,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那般,中条山地处山西的两个县城的交界地带,地势狭长,树林阴翳。如此地势,若要搁在作战时期,必然是一处重要的战略地带。可一旦住起人来,那就是分外不便了。

其一,因为山势的原因,中条山的交通是非常不便的,外人难以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也是困难得很。这给中条山的住户们,制造了很多出行上的障碍。

(绵延起伏的中条山)

其二,因为地势封闭,该处较为落后。村民们得不到想要的资源。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哪家的孩子想要接受更好的教育,哪家的大人想要多挣点钱,都只能往外头走。

也正是因为这样,早在多年之前,中条山的居民们就纷纷搬离了此处,去到外面的城市生活了。

(较为封闭的中条山)

那么,既然会给生活造成如此的不便,姚大爷为什么会独自一人生活在此处呢?他又为什么在此处开启了他的养蜂事业呢?

后来,人们从姚大爷的口中知晓了原因。

姚大爷说,在来到中条山之前,自己已经种了几十年的地了。他的前半生一直在和各种农作物打交道。

但随着后来机械化的发展,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田地上已经用上了机械种植了。这样一来,姚大爷就不用时时刻刻操心田地里的收成,看种植情况如何了。

(机械化种植)

他接着说道,种植机械化之后,自己就彻底地闲了下来。那,众所周知,辛苦了一辈子的人,哪能是说闲下来就闲下来的。

因此,姚大爷就琢磨了起来,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

恰巧的是,他后来结识了一位养蜂人,便在这位养蜂朋友的影响下,萌生了养蜂的念头。

说干就干!

姚大爷在和儿子们提出了要去养蜂的想法之后,就来到了中条山。

(姚大爷)

但养蜂哪有这么容易的。先不说之后产出的蜂蜜能够姚大爷带来多大的收益,光是养蜂前期投入的金钱和资源,也是要花费很多的。

中条山适合种植什么种类的蜜源植物?如何提高蜜蜂的采集效率?养蜂人如何细节管理?什么样的蜂种算是优良蜂种?等等,这些都是姚大爷要考虑的。

于是乎,姚大爷一步一步地摸索,改进养蜂技术,每天与蜜蜂为伴,有蜜蜂作陪,如此一来,已经十年有余了。

(养蜂的姚大爷)

而他不仅积累了一身的养蜂经验,所有制作的蜂制品也格外畅销,人们争相购买。

最后,姚大爷发现一年竟然能够有将近20万元的收入!

一年就有二十万元的收入,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都算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别说是一位六旬老人了!

但就姚大爷而言,他养蜂的初衷就是能给自己找点事情做,能自由地生活在山野之中,至于收入,他只希望能够继续留在中条山,“占山为王”,一直养蜂下去,一直能够与山野为伴!

(劳作的姚大爷)

用姚大爷自己的话来说,他之所以会离开子女,选择独自一人住在中条山,除了自身闲不住之外,还对每天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感到分外的满足。

与此同时,加上对养蜂之事的热爱,所以,即便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人,即便住在中条山出行不方便,姚大爷也会由衷地感觉到满足开心。

“现在外面这么多人花钱去旅游,不就是图环境清静吗?我住在中条山,每天和蜜蜂打交道,喝着蜂蜜,观赏着美景,难道比不花钱去景区来得快活?”姚大爷说。

(姚大爷)

如今,姚大爷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从窑洞起身之后,就开启他一天的养蜂活动。他每天都围着蜂箱转,格外细心地照顾。而当蜜蜂产蜜之后,姚大爷便会拿些出来卖。

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都有天然的蜂蜜喝,关键是,还能因为养蜂挣得如此大一笔的收入。这样的自由且忙碌的生活,又怎会叫人不羡慕?

(正在收集蜂蜜的姚大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了。姚大爷虽住在深山,活的却比很多住在都市里的人自在得多。

(姚大爷)

而住在中条山的远远不止姚大爷一人,还有一位放羊的周大爷。

而、周大爷的情况和姚大爷的又不同了许多。

与姚大爷离开子女,来到中条山生活不同的是,周大爷本就是中条山住户之中的一员。

只不过,原先他的子女们都因为中条山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已经离开了这里,只留了周大爷一人在此地生活。

(周大爷)

当人们问周大爷为什么不和子女一同离开的时候,周大爷是这样回答的:

“我当初之所以住在这里,就是觉得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草地,房屋,人,羊,猪。我能在这里随便放羊养猪,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你说,如此快活的日子,我又怎的舍得割弃?”

是啊,正如周大爷所说的这样,山野乡村、闲散的日子过惯了,又怎会适应大山外面充满硝烟的城市生活呢?

周大爷原来不是山西人。他出生于河南开封。上个世纪的时候,因为看望亲戚,周大爷来到了山西。这一来,便奠定了他之后半生的生活。

(周大爷)

来到了山西之后,他就喜欢上了这边的人杰地灵。便在此处住了下来,并完成了学业。

初中毕业之后,周大爷便在中条山安定了下来,娶妻生子,走完了这世间底下普通男子都会走的前半生流程。

要不是真的喜欢中条山,周大爷又怎么会一住就是五六十年,连子女离去了还坚持一个人住在这里?

其实,就生活环境来说,中条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最适合老人养老不过的了。

可如果让当代年轻人在这里住上几个月试试,早就被山中的蚊虫,网络的延迟给逼疯了。

(美丽的中条山)

山间生活,自由自在,这既是姚大爷来到中条山生活的原因,也是周大爷的。

与此同时,对于周大爷来说,他坚持住在中条山还有另一个原因——可以让他放羊,养猪。

没错,就周大爷的话来说,中条山人走光了才好呢。因为这样他的羊猪,鸡鸭等一众家禽就可以肆意在草地上撒欢了。可以不顾忌邻里邻居,随便怎样养都不会造成损滞。

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位“山大王”嘛!

(周大爷养的猪)

“我想把羊赶到哪里,就赶到哪里,完全不怕糟蹋别人的庄稼,就感觉一整座山就属于我,我是这座山的‘大王’”周大爷说。

这样一来,周大爷每天的生活就是:早上把猪羊从圈里赶出来,然后放到对面的山头去吃草,天黑之后再把这些家禽赶回来,喂些食物,再重新圈住。

白天的空暇时间内,周大爷可以喂喂鸡,逗逗鸭,日子过得好生快活。

而当人们问周大爷卖走这些家禽能够赚回多少钱时,也着实让大家一惊。

(周大爷养的鹅)

周大爷说,已经有很多人向他这边预定了猪羊了,而光光是他养的这些猪就已经为周大爷挣得了十万余元,更遑论还有许多的羊。

如此算来,周大爷一年卖猪羊所挣的钱财也足足有二十余万元!

周大爷是过过苦日子的,因此,即便在每年能挣得如此充足的钱财,他还是秉承着节俭的离间。所吃的吃食,也都是自己所种,衣服更是能穿就行。

并且,他每月还能领到数百元的养老金。这样林林总总下来,周大爷可以说是一位格外富裕的大爷了。

(周大爷养的鸡)

他把这些钱都给了自己的子女们。

“我要做一个有用的老头,不能给子女们拖后腿,有钱就给他们,让他们活得好一些就可以啦。”

从周大爷的话中,人们可以听出一位质朴老人的淳淳之意,这其中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与独身山野,性本爱丘山的自由之感,着实让人动容。

(周大爷住的窑洞)

王维诗云有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诗中描写的闲适安宁,便可以从姚周两大爷的深山生活中体现。他们不用在意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用在意生活中的经济困难。如此的闲散,安静,实在令人惊羡。

姚、周两位大爷的事迹流传到网上之后,除了让网友格外羡慕之外,还有人发表了不同的意见——羡慕的人只看到了这两位大爷过得有多么的潇洒,收益有多么的高,就没有想过背后养蜂、放羊的心酸?

(山坡上正在吃草的羊)

其实这话说的也不无道理。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那般,因为半路才决定养蜂的缘故,姚大爷在此领域上肯定要留下很多汗水。

而周大爷也一样,别看只是短短的“早晨敢羊,晚上收羊”八个字,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是很多的。

虽然这么辛苦,但正如成语“乐在其中”所说,两位大爷喜欢中条山中的一切,他们所做的,只不过是给平常的生活添上几分辛劳和汗水罢了。试问,有哪一个人,对于自己格外喜欢的事物的时候,会因为背后可能投入的劳动,而主动放弃呢?

(中条山)

道理简单,生活也简单。这两位大爷都活出了如今人们最为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