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谁看风水灵验?余姚风水先生

话说,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有一块风水宝地,该地南有四明山,北为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东有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地貌很象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1973年11月,因为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需要,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们,对这个风水宝地进行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认定这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引起了全国考古界、史学界的重视。

这块风水宝地所在的小镇名为河姆渡,所以,遗址被称为河姆渡遗址( Site )。

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称河姆渡遗址发掘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么一来,“河姆渡”名扬海内外,中小学的历史课本中也浓墨重彩地大书特书了一笔。

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的历史是5000多年,但早在1959年,考古专家就在浙江省嘉兴市南的马家浜村附近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

应该说,马家浜文化是一个与河姆渡文化同样重要的划时代的史前文明遗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被冷落着。

俞兴伟是浙江省嘉兴市凤桥镇杨树村的一位农家子弟,出生于1974年,其于1988年初中毕业便到嘉兴市区打工,烧过锅炉,搞过机修、当过服务员,后来拜师学起了陶艺和雕刻。

艺成出师,俞兴伟在嘉兴市教子巷开了一家名为“岁月”的雕刻工艺品小作坊,这一年,他才17岁。

既然和陶艺、雕刻打上了交道,俞兴伟便渐渐和文物收藏有了接触,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实际上,在读初中的时候,俞兴伟就热衷于收集古钱币。每到周日,他都骑着一辆破自行车走乡串户,收集各式各样的古币。

嘉兴一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短短两三年时间,俞兴伟就收集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古币400多枚。

“岁月”雕刻工艺品小作坊的生意红红火火,俞兴伟有了些钱,就用于收藏有价值的文物,一旦看到对眼的,就不惜重金把它买下来。

俞兴伟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地学会了文物鉴定。”

是的,通过阅读地方史志以及对自己陆陆续续收藏的一些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俞兴伟对马家浜文化有了比较系统解了和认识。

俞兴伟痛心于这一文化的不为人知,诞生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即大量收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历史遗物,有朝一日让家乡的马家浜文化像河姆渡文化一样弘扬于世。

在接下来差不多十年多的时间里,俞兴伟常常骑着自己的破自行车穿梭于嘉兴城南一带的农村,收购一些当时被人们得而毁弃的石斧、陶罐之类。

收集来的破铜烂铁、旧石残陶越来越多,家里人很不理解,邻里也背地里笑话不已。

可不是?原本,俞兴伟的雕刻工艺品小作坊一直都在盈利,收入不算少,但就因为购买这些破烂东西,他家的生活水准一直没有提高。

真是脑袋进水了。

邻居们对俞兴伟的古怪行为指指点点。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里的古董热兴起,形形色色的文物贩子活跃于乡间地头,他们收购和倒卖着古董。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敢情俞兴伟这小子是有先见之明,走在了别人的前面,提前囤积居奇,待价而沽,那是要卖大价钱,赚大钱、发大财哩。

甭说,在这段时间里,真有不少文物贩子慕名前来,出高价收购俞兴伟收藏的古董。

但俞兴伟一一回绝,啥也不卖。

有人猜测:这俞兴伟是不是想到自己手里的古董走私到国外去天价拍卖?

其实,俞兴伟想的根本不是钱。

他是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创办一家“马家浜文化博物馆”!

俞兴伟十年间“拾荒”得来的历史遗物已有数百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期到商周、战国、秦汉,直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产物——马家浜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我国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这里没有断代,这是河姆渡文化无论如何都无法比拟的。

俞兴伟的心思是:在同一区域出土这么完整的文物,对研究地方史乃至中国区域发展史可都有着重要价值呢。自己一旦为了几个钱把这些东西卖了,使之流散,往后国家再想重新去系统收集这么多历史信物,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就是基于这种想法,不管文物贩子出的价格有多高,俞兴伟都是摇头。

客观地说,只要俞兴伟松口,他要卖一百万、或几十万来改善家里的生活并非难题,但为了梦想,他选择了坚持。

而每当听说谁谁谁有了好东西,他就找到人家,软磨硬泡,宁可短衣缩食,非要把东西搞到手不可。

这么一来,俞兴伟的家愈发穷困了。

时间来到了1996年,收集到的史前文物已经多达500余件,但家境却是如此贫困,而物价又一路高涨,俞兴伟蓦然从梦想中惊醒——没有雄厚的财力作为支撑,开私人博物馆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要不要把这些文物都拿去卖了换钱呢?

哦,不不不。

俞兴伟认为,这些都是祖宗遗物,它们应该属于全社会、全国人民。

梦想破灭、梦醒时分,俞兴伟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作出了一项伟大的决定:将自己十年来辛苦收藏的心血全部捐献给国家!

俞兴伟于这一年(1996年)10月,两次写信给浙江省嘉兴市市长,诚挚地表达了自己捐献文物的心迹。

其中的一封信里写:“位于嘉兴的马家浜文化如同河姆渡文化一样,同是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长期以来,马家浜文化之所以受到冷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研究、宣传不够我呼吁政府进一步重视当地史前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并尽早筹建一个嘉兴史前文化博物馆,让马家浜文化成为嘉兴市对外的一张名片为此,本人愿意无偿捐献自己耗费十年时间收藏的500余件史前文物”

市长非常高兴,雷厉风行地指示市博物馆接受俞兴伟的捐赠,并认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接着,俞兴伟诚守诺言,先后两次将自己用了近10年心血、耗费全部个人财产收藏的500多件马家浜史前文物全部捐献给嘉兴市博物馆。

经专家鉴定,这些藏品分别属于国家一二三级文物,所有藏品对进一步了解马家浜史前文化有着重要研究价值。

接下来的戏码,很多人以为,应该是:俞兴伟的无私行为带动了当地文物捐献热,俞兴伟也因此得到政府的嘉奖或表彰

现实却极其冷酷——当地博物馆异常低调地接受了俞兴伟的捐赠,并给这种行为定性为“上缴非法所得文物”。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当初俞兴伟在购买这些文物时就已经是非法行为,而收藏也为法律所不能认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俞兴伟的所为不应称之为“捐献”,而应称为“上缴”。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许多当地的文物收藏爱好者不理解,他们觉得:俞兴伟用了近10年的时间、金钱和心血,从农民和文物贩子手中买下这些很有价值的文物,,避免它们流落海外,应该本是一件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的事情,无私捐献,更是高尚之举,文物部门的说法让人难以认同。他们声援俞兴伟,让他向文物部门、向社会讨个说法。

嘉兴市博物馆一位副馆长表示:“如果我不懂法律,我也会同情他(俞兴伟)。或者说如果抛开前提(指俞兴伟的文物来路)的话,我们对他把文物上缴给国家的做法还是欢迎的,问题是,他上缴的都是出土文物、史前文物,不是家里的传世文物,这些文物都是从别人手中购买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因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除国家指定的收购单位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收购业务。而他在收购这些文物时就已经是违法的了。而且按《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这些文物本来就属于国家的,他把这些文物交给国家,就谈不上‘捐献’。”

他还认为:“俞兴伟的行为使一大批文物避免了流失破坏,应当肯定,但是他的收购行为也会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副作用,因为有人收购,就会刺激不法之徒去盗挖古物”

相对来说,这位副馆长的话还是委婉的,来自文保部门的话就比较直接了:俞兴伟的行为是违法的。

文保部门解释:“违法”并非指俞兴伟的捐赠之举,而是指文物来源和占有文物的过程。《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下、水内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单位、个人都不得私自发掘,不得侵占”。“地下、水内和领海及其他场所发现文物隐藏不报,不上交国家,由公安部门给予警告、罚款,并可没收非法所得或者非法经营的文物”。

文保部门担心,嘉兴的民间收藏大量存在,地下文物的流失较为严重,对俞兴伟过多的肯定客观上可能助长地下文物的盗挖行为。

这么一来,捐赠事件发生后,俞兴伟就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处境中。

一方面,他要承受关于“违法”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在与文物贩子打交道时受到攻击,文物贩子认为他堵了他们的财路,非常恨他,更不愿与他交往。

不过,俞兴伟还够阔达,他说:“我为保护史前文物尽了一份力,别的事由人家说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