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冀屯镇哪有看风水的(辉县风水宝地图片)

7月3日,河南省辉县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对冀屯镇前姚村3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进行竞价出让。“啪”的一声,随着拍卖锤落定,村民郭立海以89万的价格成功取得了该村2.7亩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辉县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宣告完成。

“前姚村能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都要得益于这些年的有效治理。再往前推个几年,谁也想不到他们村能成为全镇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说。近年来,前姚村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全方位防范化解基层矛盾的同时,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引导群众回归自治本位,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盘活带动了村域产业发展,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控源头多级施力,优化矛盾纠纷化解路径

走进前姚村,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道路四通八达,广场人头攒动,目光所及处生机盎然,高低树木俯仰生姿,雕镂花墙古朴精致,丝毫见不到过去农村的脏乱景象。

“这都是俺们村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化解矛盾中求发展的结果,”前姚村支部书记穆彦堂介绍,前些年由于镇里新区建设的征地工作,村里积累了一批复杂棘手的矛盾纠纷,全村的发展一度陷入了停滞。

后来,冀屯在全镇推广了化解矛盾的“三个三”工作制度:三级例会制度、三级网格制度、三三调解制度。前姚村利用这三项制度,化解了大量的矛盾,解开了难缠的疙瘩,打通了发展的动脉。

每月月初,村两委、镇综治办、镇领导班子召开综治工作例会,统计、研判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同时,镇村联合组建了“镇、村、组”三级网格,按照“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内、事在格中”的模式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对于排查出的矛盾,按“镇村组三级、每级调解三次”的要求予以稳控化解。

在镇村干部、村组网格员与老年协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前姚村成功把遗留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两年内,村内实现和谐拆迁房屋61座3900平方米,拆除围挡3920平方米,先后修通了两纵六横八条干道,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党建主题广场、老年活动中心、村史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率先启动了垃圾分类,实现了天然气、卫生厕所、污水管网、视频监控的全覆盖。

堵住的胡同通了,陈年的积怨清了,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最近两年,需要村里出面调解的纠纷明显少多了”,村里的矛盾调解员李庆军笑着说,“环境美了,日子好了,安全感强了,大家伙儿的心气儿自然也都顺了!”

基层服务网络更完善,主动登门全天值守,服务群众的方式更直接

基层要想保证治理有效,单纯紧盯矛盾、化解矛盾还不够。只有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和谐稳定。为此,冀屯在全镇推广了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等服务群众的制度。

通过定期开展“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民情大走访活动,两委干部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难、所怨,每天将“民情日记”写在本上、记在心里,为制定发展规划、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基本依据。疫情防控期间,支部第一书记宋云天在走访时发现村民对孩子居家学习的效果很头疼,便组织村里的返乡大学生当起了村里中小学生的“课外辅导员”,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树立信心、答疑解惑、提升成绩。

“咱村的干部没有星期天,啥时候来村委会,啥时候都能找到人。”谈到村两委,来党群服务站缴纳养老保险的老侯竖起了大拇指。近年来,前姚村两委干部始终坚持全周值班,为群众提供全天候服务,搭建了镇村联动的便民体系。

对前姚村的两委干部而言,服务群众远远不止于在岗时间,而是凝成了一种作风,养成了一种习惯。村支书穆彦堂了解到孤寡老人穆应堂生活困苦、无人照顾,便主动担负起穆应堂的生活。送衣送饭、嘘寒问暖,后来干脆直接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为他腾出房子、置办铺盖、添置新衣,一日三餐把饭菜端到跟前,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每每谈及此事,穆彦堂总会摆摆手说:“咱做党员、当干部的,咋能看着困难群众受苦?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村里好心人、热心人的示范下,每年重阳时节,村内年轻人都会自发组织“前姚村孝道文化大餐”活动,邀请全村老人一起看节目、吃饺子、享团圆。全村形成了敬老孝亲、和谐友善、敬老孝亲的“前姚风尚”。

群众主体地位更明确。村里的事村民管,激发群众自治活力

7月8日一大早,前姚村村民王学凤和韩守荣就来到村史馆,仔细修建花木、清理杂草、打扫卫生。王学凤笑着说:“最开始是冲着干好事积红分来的,一次积5个红分。”韩守荣抢着补充:“俺现在可不是冲着积分来的,就是觉得干点好事心里得劲儿,都是自觉自愿来的!”

“红分管理”是冀屯镇创立的一项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活动积极性、主动性的村民积分制度。在这一制度推广前,村里的环境卫生问题着实没少让村支书穆彦堂“头疼”:“如果环境整治不过关,生活不方便,村民不满意,镇里还要追责。”为此,前姚村安排了4名保洁员,每年光保洁费都要花掉两万多元。可是,单单靠保洁员还是忙不过来,村里的环境卫生只能勉强凑合。

“红分管理”一经推行,穆彦堂再也不用“头疼”了。哪儿有一点脏乱的地方,没等村里安排,就会有村民主动清理打扫,每年两万多的保洁费也省了下来。村里要组织义务劳动、平安巡逻、志愿服务时,群众出工出力、一呼百应。“以前花钱也干不成的事,现在不花一分钱就能干得漂亮!”

新冠疫情期间,前姚村一百多名党员、群众争相报名参与到卡点值班、消毒杀菌、物资配送等志愿服务工作中。村民刘雪玲看到值班人员的辛苦,主动捐款为防疫志愿者购买食品物资。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二百余户村民主动捐款捐物近4万元。在口罩极度稀缺时,村民施双争将工厂里仅有的6000多个口罩全部捐给了村里:“厂里的发展离不开全村的支持,咱尽点儿绵薄之力义不容辞!”

通过推广红分管理制度,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活力被充分挖掘激发出来了。前姚村逐步建立完善了一套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了规范有序、充满活力、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