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先生看坟尸体没腐烂(迁坟发现尸身不腐风水)

笑容满面的毛主席

1956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会议休息间隙,毛主席接到了秘书送来的一份关于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毛主席看完后当即挥笔写下“毛泽东”3个大字,想了想,他又在名字后面写上日期“一九五六年四月廿七日”。

有了毛主席带头,现场周总理、朱德、彭德怀、董必武等136人都在倡议书上签了字。《火葬倡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也无碍于对死者的纪念,这种办法虽然在中国古代和现代还只有一些人采用,但是,应当承认,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而且在有些国家已经普遍实行。

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尤其是在国家机关和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为了火葬的方便,除了北京、上海、汉口、长沙等城市已有火葬场外,我们建议,国家还可以在某些大中城市和其他地方修建一些现代化的火葬场。我们认为,安葬死者的办法应当尊重个人的自愿。

推行火葬的办法必须是逐步的,必须按照自愿的原则,不要有任何的勉强。中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土葬的习惯,在人们还愿意实行土葬的时候,国家是不能加以干涉的,对于现存的坟墓,也不能粗暴处理。对于先烈的坟墓以及已经成为历史纪念物的古墓都应当注意保护,对于有主的普通坟墓,在需要迁移的时候,应当得到家属的同意。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行火葬的志愿。

毛主席畅游长江后留影

时间到了1957年10月,毛主席在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提到了葬礼要简单举行,他说:“什么红白喜事,讨媳妇,死了人,大办其酒席,实在可以不必。应当在这些地方节省,不要浪费。这是改革旧习惯。把这个习惯改过来,要通过大鸣大放,也许是小鸣小放,争一番。”

当然,毛主席深知要改变几千年土葬葬俗难度极大,所以他率先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字。对于死亡,毛主席从不避讳,多次公开谈到这个问题,而且所说的话都通俗易懂。

1960年年9月,毛主席在武汉接见了第二次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期间他谈到了关于死亡话题。毛主席说:“(蒙哥马利)元帅是特别人物,相信能活到100岁再去见上帝。我不能,我现在只有一个五年计划,到73岁去见上帝。我的上帝是马克思,他也许要找我。”

蒙哥马利则哈哈大笑,说:“马克思可以等一等,这里更需要你。”毛主席也笑了,接着他列了5种死亡方式:被敌人开枪打死;坐飞机摔死;坐火车翻车翻死;游泳时淹死;生病被细菌杀死。毛主席还进一步解释,“这五条,我都已准备了。”

晚年毛主席批阅文件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逝世。当晚,毛主席在中南海主持会议,会前他提议全体参会人员起立为罗荣桓默哀。几天后,毛主席写下了唯一悼念元帅的诗—《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从罗荣桓遗体告别式现场回来后,毛主席很长时间茶饭不思。一天,毛主席跟保健护士长吴旭君闲聊。或许看到自己战友们一个个逝去,毛主席对吴旭君说了一番流传甚广的话。

毛主席说:“我死了,你们可以开个会,你穿得好点上去讲话。”

吴旭君显得很懵,就问:“我上去?说啥?”

毛主席说:“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一个胜利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接着又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你们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毛主席以这样的态度看待生死,跟他所坚持的彻底唯物主义有很大关系。如果大家看过毛主席讲话原稿或者选集等资料,就会知道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就是如此,体现出一位作为共产党人的豁达和开朗,且一直到逝世那一刻。

毛主席是伟大领袖,国人都希望他能长寿,可人的身体各种器官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老化,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可避免。

晚年毛主席和工作人员合影

1971年,78岁的毛主席头发已经花白,脸上的皱纹明显加深,体力更大不如之前。这一年冬天,毛主席患上了“大叶性肺炎”,身体更加虚弱。1972年1月,毛主席突然高烧休克,抢救回来后身体情况越发糟糕,先是听力减退,接着腿脚浮肿。

到了1973年,毛主席又患上了老年性白内障,这困扰了他近两年时间。1974年冬,毛主席进食出现问题,这时他除了患上运动神经元萎缩症之外,又患上肺心病、冠心病和血中含氧过低症等即便。

同年,毛主席在接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时,罕见地对他提到了自己身体情况。毛主席先是指着自己头说:“这部分很正常,我能吃能睡。”接着拍了拍大腿,说:“这部分不大好使,走路时有些站不住。另外,肺也有点毛病。”

不久,毛主席跟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福特会谈时,再一次提到了自己身体情况。毛主席风趣地说:“我身体情况很不好我与上帝有个约会,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1976年9月8日,毛主席在世最后这一天。

这一天毛主席在工作人员帮助下,看书、批阅文件多达11次,前后时间近3个小时。这一天,毛主席昏迷时间很长。晚上7点10分,毛主席突然呼吸急促,护士孟锦云立即给他按摩胸部。这时毛主席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这是毛主席说的最后一句话。

晚年毛主席和张玉凤

这时毛主席躺在床上无法动弹,身体上下都插着各种用途的导管,鼻孔里更插着鼻饲管。医生立即将氧气管放到毛主席鼻孔处,几分钟后呼吸恢复正常,可再也没有苏醒过来。时间进入9月9日,零时4分,毛主席血压无法测出;零时6分,毛主席自主呼吸完全消失;零时10分,抢救结束,毛主席走完了一生。

毛主席逝世两个小时后,中央政治局立即召开会议,紧急磋商三个问题:主席的后事问题;遗体如何处理;葬礼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北京吊唁。

前面提到,毛主席早在建国之初就火化倡议书上签字。所以,会议最初决定短期对遗体保护,目的是顺利完成15天的葬礼,然后火化。但是,因种种原因,最终决定对毛主席遗体永久保护,并建立毛主席纪念堂,将遗体放在水晶棺里供全国人民永远瞻仰,这样更有教育意义。

遗体保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这项特殊任务,落在了卫生部部长刘湘屏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杨纯、徐静等人身上。刘湘屏和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杨纯商议,决定将这项任务交给时任医科院基础医学组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

9月9日拂晓,刘湘屏和徐静就坐上了前往中南海的小汽车。汽车从中南海北门进入,在一排灰色平房前停下,这里是毛主席最后的住所。自唐山大地震后,中央考虑到中南海游泳池住房抗震性不够,就把毛主席转移到1974年修建的战备房子居住,对外代号“202”室。该房子建成验收后,还进行了各种检测,能抵御一定当量核爆、地震、化学辐射等。

毛主席遗体告别式

一进入房间,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就来了,他深情严肃地说:“今天让你们来,主要目的是商讨遗体保护问题。”汪东兴要求刘湘屏和徐静在最快时间拿出毛主席遗体保护方案,并提交中央政治局。

时间紧迫,徐静考虑一会向汪东兴提出3点要求:一是、立即回去跟同事们研究保护方案;二是、要先看看毛主席遗体情况;三是、给出一点时间准备各种防腐药品、器械等。

汪东兴同意了,接着他带领刘湘屏、徐静进入毛主席卧室,两人仔细检查了毛主席遗体,并将情况一一记录。回去后,由徐静担任组长的3人小组成立,其他两人分别是形态教研室的副主任陈克铨和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张炳常。3人碰面后立即商讨毛主席遗体保护方案,上午10点他们带着药品、器械等物品赶到中南海。

在毛主席住处旁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华国锋正在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汪东兴的安排下,3人悄悄进入会场在后排坐下。3位医学专家从来没遇过这样的场面,在汪东兴的鼓励下,徐静将毛主席遗体保护方案进行了汇报。

还没有汇报结束,有领导插话问:“你现在究竟有多大的把握?”徐静已经顾不上紧张,以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回答,他说:

“我们3个人都是医学院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的老师对遗体保存我们是有把握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但对主席遗体的保存大不同,不但不能腐烂,还要让人民群众瞻仰,这种我们没有遇到过,也是没有做过,但我们只能尽最大努力去探索。”

天安门广场毛主席追悼大会

徐静话音刚落,华国锋直接拍板:“好,就按照你们的方案去办。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你们能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就不会忘记你们的。”遗体方案批准后,徐静小组立即着手毛主席遗体防腐工作。

徐静3人顾不上吃午饭,就立即先把毛主席住处彻底打扫和消毒。3人是多年同事,配合得非常默契,加上平时跟遗体长期打交道。大家先把大量防腐液注入毛主席遗体,这会出现一个问题,遗体会出现肿胀现场。

徐静不知道肿胀现象何时消退,张炳常根据经验认为24小时内。徐静还是不放心,3人完成遗体初步防腐的工作后,就一直守候在毛主席遗体旁,仔细观察遗体的变化,并详细做了记录。

后来证明,注入防腐剂和进行遗体变化记录非常有意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徐静3人进行防腐工作时,经中央批准,负责给毛主席赶制中山装的师傅们来了,他们需要重新量寿衣尺寸。

同时,理发师周福明则给毛主席进行最后一次理发。周福明后来回忆说:“我这个头发给老人家理好了,我觉得这是最难的一次理发。这么多年理发,我也没觉得难,就这一次非常非常难。这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哭光了,主席去世以后,我们感觉天塌下来了,眼泪都哭没有了。”

毛主席遗体告别式

另外,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给毛主席化了妆容。根据葬礼安排,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遗体告别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月11日凌晨3点,毛主席遗体从中南海转移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徐静3人小组全程参与,他们细心设置毛主席遗体周围的温度、光照等,并直接参与华国锋主持的会议。徐静很担心出现意外,可他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9月的北京气温依旧很高,按照遗体保护要求,大厅里所有制冷设备都启动,气温也很低,可前来瞻仰的人太多,产生大量热源,这必然会影响遗体保存。

徐静等人研究后,做出以下决定:先是撤走现场的负责演奏哀乐的解放军军乐队,哀乐改为播放;其次在遗体上加盖玻璃棺罩。9月18日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毛主席的遗体被转移到了一个叫“769”的地方,进行进一步防腐。

9月20日,全国各地顶级防腐专家齐聚一堂,大家讨论了长期保存毛主席遗体的方法。会议现场,湖南医学院王鹏程教授专门介绍了马王堆汉墓千年不腐女尸辛追出土后保存经验。事实上,毛主席遗体转移到“769”当天,就浸泡在一种特殊的药液中。

这种药液参考了当年辛追古尸棺内的液体成分,有很强的防腐性。10月8日,中央下发《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决定在毛主席纪念堂建成之后,将安放毛主席遗体的水晶棺移入堂内,让广大人民群众瞻仰遗容。

毛主席的水晶棺

接下来就是水晶棺的研制工作,负责这项任务是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领导是谷牧同志。谷牧立即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专用设备研制组(即水晶棺小组),组长是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副组长是北京市玻璃总厂厂长肖秧和国家建筑材料局祁俊。

水晶棺研制小组充分听取了徐静等从事遗体保护人员的意见:水晶棺里不能存在能让细菌生存的环境;保持低温同时需要尽可能高的湿度;光照不能对皮肤造成破坏。总之一句话,水晶棺要保证毛主席遗体放入后万无一失。

水晶棺小组经过中央批准后,立即进行分工,将水晶棺研制工作进行落实:

水晶棺造型由中央工艺美院负责;水晶棺制造由北京市玻璃总厂牵头,国家建筑材料研究院、621所、国家有色金属研究院参加;大理石基座由北京市大理石厂负责;控制部分由北京自动化所牵头,北京分析仪器厂等单位参加;雕塑部分由北京市房管局雕塑厂等单位参加;照明光源部分由北京光源所牵头。

为了顺利完成这项任务,所有参与研制水晶棺的人员全力以赴,可研制工作并不顺利。第一块出来后发现水晶里存在气泡、斑点、析晶等问题,这根本不能使用。此后,经过技术人员若干次攻关,直到1977年5月,才由上海新沪玻璃厂成功试制出符合标准的水晶玻璃。

毛主席的水晶棺

6月底,其他玻璃厂也传来好消息,紧接着各地质量上乘的水晶运到北京第一机床厂进一步研磨加工。在研磨水晶过程中,中央对工艺美院设计的梯形水晶棺提出改进方案。最终水晶棺由5块水晶大板组成,分别是两块侧板、两块端板和一块顶板。

由于水晶棺需要2米长、1米宽、0.08米厚的水晶大板,当时无法直接制造,只能靠水晶板一块块焊接出来的。焊接对技术要求很高,要保证从外面瞻仰毛主席遗容时脸部不能变形、变色。

据当年北京玻璃厂605分厂技术科理化实验室工程师曹金瑞晚年回忆说:

“焊接这活儿由老技工石维成来干。水晶熔点超过2000℃,必须在熔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他用氢氧焰喷射灯紧盯焊缝操作,厚厚的金属防护服上冒着烟,得由专人往他身上浇水,双脚都泡在水里。最终完成的水晶棺板材,其纯度达到了‘六个九’——99.9999%——至今全世界也再没有人生产出来。”

1977年8月初,完美的水晶棺终于成功制作完毕。8月18日,水晶棺运进刚刚落成不久的毛主席纪念堂。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向广大人民群众正式开放,所有人可以瞻仰毛主席遗容。

毛主席遗容

安眠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身上覆盖鲜红的党旗。毛主席遗容安详,在灯光的照射下,如睡着一样。如今每年毛主席诞辰之日,毛主席纪念堂外瞻仰遗容的人早早就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