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小人之法事什么神仙?严嵩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忠臣

【本期文章导读】

严嵩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忠臣

刘禹锡为人处世

财神爷赵公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严嵩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忠臣

严嵩何许人也?

明朝嘉靖年间政坛上权势显赫、作恶多端的大奸臣,人所共知。

一般百姓对他的了解,并不是从《明史·奸臣传》,而是从小说和戏曲中得来的。从他在世时起,抨击他的作品就络绎不绝,《宝剑记》、《鸣凤记》、《金瓶梅》、《喻世明言》、《一捧雪》,直至《盘夫索夫》之类,人们看到了一个人人得而诛之的权奸形象。

1、严嵩为何难以扳倒?

然而在他得势的时候,要把这个政坛炙手可热的大人物扳倒,却并非易事。

道理很简单,有皇帝为他撑腰。

出生于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的严嵩,自从进士及第以后,一直官运亨通,从翰林院、国子监这些清闲职务做起,逐渐爬上礼部尚书的台阶,进而成为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在嘉靖二十一年到四十一年(1542~1562年),专擅朝政达二十年之久。当时的皇帝明世宗刚愎自用、猜忌多疑,而又笃信道教,在宫中清虚学道,潜心修炼,根本无心治理朝政。正如海瑞在《治安疏》中对皇帝的批评:“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天下吏贪将弱,民不聊生”。

这样的皇帝当然需要一个能够投其所好的、让他放心的内阁首辅,来摆平朝廷政事。

严嵩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他与皇帝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马屁工夫十分了得。为了迎合皇帝学道潜修,经常代皇帝起草一些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青词贺表”。以他的进士出身以及在翰林院的磨练,所写的“青词”自然非等闲之辈所可望其项背,深得皇帝欢心。严嵩也因此而博得“青词宰相”的美名。

严嵩的投其所好当然决不仅止于此,而是全方位的。

有人说得好:皇帝刚烈,严嵩柔媚;皇帝骄横,严嵩恭谨;皇帝英察,严嵩朴诚;皇帝独断,严嵩孤立,因此君相之间“如鱼得水”。

皇帝把严嵩视为心腹,威权震慑;严嵩把皇帝当作护身符,权势显赫。严嵩大权在握,擅权乱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无所不为。他的儿子严世蕃代行父权,俨然一个“小丞相”。严氏父子把持朝廷,政坛一派乌烟瘴气。

2、正直大臣为何无法扳倒严嵩?

一些刚直不阿的官员,秉承儒家伦理道德准则,不畏权势,前仆后继,上疏弹劾严氏父子。几乎没有一个能够逃脱严嵩之手,不是充军,便是杀头。

嘉靖二十九年,由于严嵩的失职,导致蒙古铁骑兵临北京城下,震惊朝野,史称“庚戌之变”(嘉靖二十九年为庚戌年)。由此而激起公愤,舆论哗然。但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僚慑于严嵩的威势,个个噤若寒蝉,没有人敢于向这个权奸发起挑战。

然而,政坛上毕竟还有一些不畏权势,置身家性命于不顾的官员,在黑暗中透出一丝耀眼的光亮。因而严嵩的晚年,日子并不好过,对他的弹劾,从未间断过。

嘉靖三十年,一个在锦衣卫掌管文书的小吏沈炼挺身而出,以为“庚戌之变”的城下之盟是奇耻大辱,“出位”(超越职位)弹劾严嵩。

他的奏疏题目直截了当《早正奸臣误国以决征虏大策》,矛头直指严嵩、严世蕃父子:

“今虏寇(指蒙古)之来者,三尺童子皆知严嵩父子之所致也”,当此危急关头,必须清除严嵩父子奸党,激发忠义,才可以化险为夷。

他在奏疏中揭发严嵩父子十大罪状,概括起来就是三点:专擅朝政、贪赃枉法、结党营私。

皇帝接到这份奏疏,命内阁大学士李本代他起批示(当时叫做“票拟”)。李本慑于严嵩的威权,不敢自作主张,便向严世蕃征求意见。向被弹劾者透露弹劾内容,并且征求处理意见,看来十分荒唐,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原本就是沆瀣一气的同党。严世蕃与严嵩义子赵文华一起炮制了“票拟”,李本全文照抄。

这份皇帝圣旨传达的恰恰是严嵩父子的旨意,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圣旨”指责沈炼超越本职权限(即所谓“出位”),“恣肆狂言,排陷大臣”,希图博取“直名”。是非颠倒,严嵩父子安然无恙,沈炼却遭到严惩。在一顿杖责之后,沈炼被革职流放塞外。六年后,严嵩父子无端捏造“谋叛”罪,处死沈炼,其长子充军边疆,次子、三子被活活打死。

严嵩以这样的手法向人们显示,要想扳倒他的人决没有好下场。

然而正直官员并没有被吓倒。嘉靖三十二年,刑部员外郎杨继盛再次挺身而出,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状:

坏祖宗之成法、窃人主之大权、掩君上之治功、纵奸子之僭窃、冒朝廷之军功、引悖逆之奸臣、误国家之军机、专黜陟之大柄、失天下之人心、坏天下之风俗。

他还指责严嵩“五奸”:皇上的左右都是严嵩的间谍,皇上的言官都是严嵩的鹰犬,皇上的爪牙都是严嵩的党羽,皇上的耳目都是严嵩的奴仆,皇上的臣工都是严嵩的心腹。

杨继盛的弹劾较之沈炼,更加深刻,直指要害,言词也更加尖锐。以其中任何一条,都可以置严嵩于死地。

但是,在当时皇帝宠信严嵩的形势下,弹劾严嵩的胜算几乎等于零。杨继盛并非不知,因此他是冒死谏诤,宁愿以自己的死来营造一种扳倒严嵩的舆论。结局早就定了。

何况杨继盛书生气太盛,居然在奏疏中批评皇帝“甘受嵩欺”,“堕于术中而不觉”。并且要皇帝叫他的两个亲王——三子裕王、四子景王——出来揭发严嵩的罪恶。老奸巨猾的严嵩这次亲自出马,在皇帝面前指责杨继盛挑拨皇帝与两个亲王的关系。

皇帝大为恼怒,立即下旨:

“这厮因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本内引二王为词,是何主意?着锦衣卫拿送镇抚司,好生打着究问明白来说!”

杨继盛被关进锦衣卫的特务机构镇抚司中,遭受种种酷刑,要他交代幕后主使人。杨继盛身上有着传统士大夫那种引以自豪的名节正气,始终没有屈打成招,还是被毫无根据的判处死刑。

临刑前,他十分坦然,赋诗明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

至死还在对皇上表明赤胆忠心,没有一丝一毫的怨言。而皇帝却把他看作草芥,以为他是因贬官心怀怨恨,而诬陷内阁首辅,死得活该。这正是杨继盛的悲剧,寄希望于这样的皇帝,未免过于迂腐。

3、为何一个小人可以扳倒严嵩?

杨继盛之死,并没有使弹劾严嵩的风潮停息。接二连三的弹劾奏疏,不断地送进紫禁城,依然动摇不了严嵩的地位。上疏弹劾的官员却接连遭到惩处,不是发配充军,就是借故处死。

转机终于出现了。嘉靖四十年,向来善于阿谀逢迎的严嵩,一言不慎而得罪皇帝,从此失去了恩宠。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皇帝为了学道潜修,长期住在西苑永寿宫。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夜里,一把大火,把永寿宫化作一片废墟。朝廷大臣有的主张修复永寿宫,有的主张皇帝迁回大内(紫禁城),议论纷纭。皇帝征求严嵩的意见,严嵩既不同意修复永寿宫,也不同意迁回大内,而主张皇帝暂时居住南宫(重华宫)。

皇帝大为恼怒:南宫这个不祥之地,先前是景帝幽禁英宗的场所,严嵩似乎有“幽禁”我的意思。

内阁次辅徐阶一向圆滑,从不得罪严嵩,这时敏感到严嵩已经失宠,便乘机落井下石,提议修复永寿宫,而且以最快的速度竣工,由此而博得皇帝的欢心,把朝廷大政方针的决定权交给徐阶。

徐阶为了扳倒严嵩,自己升任内阁首辅,便利用皇帝笃信道教的弱点,收买他身边的道士蓝道行,在扶乩时,假借神仙之口攻击严嵩。据《明世宗实录》、《明史·邹应龙传》记载,这一机密信息被御史邹应龙获悉,立即上疏弹劾严嵩父子,正中皇帝下怀,终于导致严嵩父子的倒台。

那是嘉靖四十一年五月某日,邹应龙因避雨进入太监房中,攀谈中,听说皇上请道士蓝道行扶乩,得到这样几句神仙的旨意:“贤不竞用,不肖不退耳”;“贤如徐阶、杨博,不肖如嵩”。沉迷于道教的皇帝,对蓝道行的扶乩深信不疑,遂有意罢去严嵩。

“帝有意去嵩”,这是一个政治信息,也是一个机密情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邹应龙以为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连夜赶写洋洋千言的弹劾严嵩父子的奏疏——《贪横荫臣欺君蠢国疏》。

其中写道:

“工部侍郎严世蕃凭借父势,专利无厌,私擅爵赏,广致赂遗”;“臣请斩世蕃悬之篙竿,以为人臣凶横不忠者之戒。其父嵩受国厚恩,不思图报,而溺爱恶子,播弄利权,植党蔽贤,黩货败法,亦宜亟令休退,以清政本”。

在奏疏的末尾,邹应龙信誓旦旦地说:“如臣有一言不实,请即斩臣首以谢嵩父子,并为言官欺诳者戒。”

皇帝正要除去严嵩父子,邹应龙的奏疏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口实,于是圣旨下达:勒令严嵩致仕,严世蕃速入诏狱,提升邹应龙为通政司参议。

4、徐阶的手段

民间戏曲常常把邹应龙描绘成攻倒严嵩父子的英雄,其实此人是一个十足的机会主义者。

他是摸透了皇帝“有意去嵩”的心理后,投其所好,果然正中下怀。皇帝虽然罢了严嵩的官,但多年来的感情一时难以割舍,每每念及其“赞修之功”,竟忽忽不乐,便以手谕的形式告诫已经升任内阁首辅的徐阶:“嵩已退,其子已伏辜,敢再言者,当并应龙斩之。”

也就是说,今后如果再有官员谈起严嵩父子的事情,那么连同邹应龙一并处死。这使邹应龙感到莫名的惶恐,唯恐因此遭来杀身之祸,迟迟不敢赴通政司出任参议之职。后来在徐阶的调护下,才惴惴不安地赴任视事。

事情的真相还远不止如此。这场政治话剧是徐阶一手导演的。

徐阶买通蓝道行,在扶乩时让“神仙”说出“贤者辅臣阶、尚书博,不肖者嵩父子”,并且连夜派人要邹应龙起草弹劾严嵩父子的奏疏;此后又害怕邹透露其中关节,连累自己,多方为邹应龙关说,使之平安无事。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严嵩虽然罢官,不过是“致仕”(致仕即退休,并非某些人所谓“达到做官”)而已,并未伤筋动骨。他的儿子严世蕃遣戍雷州,也只是官样文章,虚应故事,还没有到雷州,就中途返回老家,威风依旧。

他的同党罗龙文也从遣戍的地方逃回,与严世蕃计议如何翻盘。袁州府官员获悉此事后,立即把严府“聚众练兵谋反”的迹象报告了巡江御史林润。

林润作为言官,一向敢于直言,先前曾弹劾严嵩的党羽鄢懋卿,害怕严世蕃东山再起,遭到报复,马上上报朝廷:严世蕃、罗龙文“蔑视国法”,“有负险不臣之志”,而且还有“通倭”迹象。

皇帝对于严氏父子贪赃枉法还可以容忍,对于谋反绝对难以容忍,立即下旨逮捕严世蕃、罗龙文来京审问。

严世蕃余威犹在,居然买通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官员,在定罪书上写进弹劾严嵩父子的沈炼、杨继盛,以便激怒皇帝,得以死里逃生。三法司官员把严世蕃的定罪书送交内阁首辅徐阶审定,果然强调处死严世蕃为沈炼、杨继盛抵命。

徐阶深知皇上脾性,这种写法必然触怒皇上,是“彰上过”一彰显皇上的过错,因为处理沈炼、杨继盛都是以皇帝圣旨名义发出的,为沈炼、杨继盛翻案,就意味着皇帝以前的圣旨是错误的,那样不但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反而会祸及林润及其他弹劾严氏父子的官员。

经过徐阶修改的三法司判决书,强调的重点是与皇帝毫无关系的罪状:“谋反”、“通倭”。

上面如此写道:

严世蕃与罗龙文一起朝廷,构煽狂谋,招集亡命之徒几千人,操练兵法,妄图谋反,并且准备“外投日本”云云。平心而论,严世蕃咎由自取,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但“谋反”、“通倭”却是不实之词。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弹劾与审案,而是在耍弄权术。

果然皇帝对于严世蕃“谋反”、“通倭”十分震惊,下旨:仅凭林润的揭发,还不足以昭示后世,必须核实。

徐阶再度代替三法司起草答疏,以肯定的语气回答皇帝,“谋反”、“通倭”证据确凿。嘉靖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皇帝降旨:批准三法司的拟议,以“交通倭虏,潜谋叛逆”的罪名,判处严世蕃、罗龙文斩首,抄家,黜革严嵩及其孙子为平民。

儿子斩首、孙子充军、家产被抄,严嵩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一年之后命归黄泉。

5、为何徐阶可以彻底扳倒严嵩?

严嵩、严世蕃恶贯满盈,他们的下场是罪有应得。值得深思的是,为何义正词严的弹劾不但无法奏效,而且适得其反;为何充满阴谋与权术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

几年以后,官员们在撰写《明世宗实录》时,就表示了异议:

严世蕃凭借其父的威势,“盗弄威福”,“浊乱朝政”,完全可以用“奸党”罪处死,而林润的奏疏说他“谋逆”,三法司的拟议说他“谋叛”,“悉非正法”。所谓“悉非正法”云云,就是没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一种非法手段处死本该处死的罪犯。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仅仅指责林润、三法司是不够的,关键依然在于皇帝。徐阶深知皇帝的心态,要弄权术,把握的原则就是不能“彰上过”,既要处死严世蕃,又不能彰显长期宠信严嵩、严世蕃父子的皇帝的过错。

而“谋反”、“通倭”这样的罪状,是在皇帝决定严世蕃充军之后发生的,皇帝当然毫不知情,与先前宠信严氏父子毫无关系,因此一举成功。

当时的史家不可能洞悉其中的奥妙,或者即使洞悉奥妙,也不敢直白地说出来,毕竟圣贤是主张为尊者讳的。

同样是弹劾严嵩,各色人等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显然,邹应龙、林润、徐阶的人品,也是无法与沈炼、杨继盛相提并论的。

(正文完)

东风枼 [来自山西]
2022-11-26 20:25

还原历史“倒严”真相,令人振奋!政治家徐阶厉害厉害!

病情稳定 [来自宁夏]
2022-11-25 22:23

严嵩书法很厉害,善于写瘦金体,还发十二道金牌?

白发翁2022 [来自贵州]
2022-11-25 10:21

这叫策略,奇计,用其人之道,反制其人之身。没啥投机之嫌。

非凡柳叶ze [来自河北]
2022-11-25 01:02

如果把严嵩从嘉靖朝剔除,严嵩完全没出现过,再设想一下整个嘉靖朝的大明。

刘禹锡为人处世

唐代诗人刘禹锡我们都很熟悉,他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人都生活在同一时代。他自幼满腹经纶,19岁的时候就游学去了长安,名声不凡。在22岁时,更是高中进士。只可惜或许是时运不济,他所参加的"永贞革新"失败了,他也开始了他历时23年的被贬生活。而也是在这时,他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并影响了无数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诗大家都知道,它太出名了,被列入9年级义务教育的语文教材中。只不过有些东西是需要阅历去支撑的,当走过人生的一些风雨之后,再次拾起,会有种很不一样的感受,就如这首诗一样。要想真的理解这首诗,我们还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创作背景。

那时刘禹锡被贬到安徽的和州,做了一名小官。虽处境落魄,但是好在他生性豁达,可谁知却又遇到了一对他百般刁难的知县。这知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人,以刘禹锡的身份,至少要在县衙里有三间三厢房。可知县却将他安排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好在临近江水,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他就提笔写下:"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贴在门口。知县很生气,又将他换了处地方,面积只有一间半。但刘禹锡仍旧很淡定,但这眼前的河水,再次挥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知县更不开心了,于是又为他换了地方。这回什么都没了,只有20几平米大小,刘禹锡却不在乎。之后,他看了他这无比残破的房子,挥笔就写下了这首《陋室铭》,还找人镌刻在石头上,立于屋前。

在这首诗的开篇4句,他就直说了自己的心境:山高与不高,水深与不深,其实这都无所谓。再矮的山有了神仙,那也是名山,再浅的水只要有龙栖息,那也是灵泉。别看的我的房子无比的简陋,但是这同样不总要,因为房子里的我有着优秀的品德。

他由山水过渡到自己的这间陋室,深刻的寓意,顿时使我们对他这件破旧的小屋充满着敬意。而在接下来的8句中,他开始详细的讲述自己这件残破房子的外在样子,以及这里每天来往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大家在这里做什么。这些有着真才实学高尚品德的人,不会因为这里的简陋,就有所变化。

他用简单的且一气呵成的笔触,顿时将自己精神上的富足与高尚表达了出来。紧接着,在最后的四句中,他搬出了前人来比照自身,连孔子都说过,这有什么简陋的呢?相反,他引以为自豪,就算是陋室,他也能够让这间陋室,因为有他的存在耳边而变的蓬荜生辉。

刘禹锡用他的诗,回敬了这个小人知县对他的再三刁难,毫不客气。而与此同时,他也借此诗表达了他对品德的重视,以及不畏世俗与权贵的高尚精神。

每天读宋词 [来自江苏]
2022-11-27 09:25

刘禹锡的经典

花城会 [来自广东]
2022-11-27 06:53

如果没有小人的刁难,我们就看不到这篇千古名作。有时候小人的刁难能使人奋进。

周翼腾空 [来自河北]
2022-11-26 19:04

[玫瑰][玫瑰][祈祷][祈祷]

楚天283540526 [来自海南]
2022-11-26 01:34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呲牙]

财神爷赵公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走进神话传奇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与斗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人物的憎恶

财神爷,是社会普遍喜爱和熟知的一位神灵,人称黑虎玄坛赵公元帅,道教中又呼他为黑虎玄坛。据称他姓赵名朗,字公明。与钟馗是老乡,陕西终南山人氏。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有十日,一块儿出来为非作歹,其中九个太阳居住在扶桑树的下枝,其中一个太阳居住在上枝。尧帝命后羿射之,于是后羿就一口气射落下枝九日。这九个太阳一落下来,就变成了乌鸦,坠于青城山中,变成了九鬼王。其中的八个依旧是行灾害民,而只有其中一个对往昔恶行深自悔悟,浪子回头,遂化而为人,托生于赵姓之家。长大之后,父母就给他取名叫名朗,字公明。

赵公明很小的时候,即隐居在四川的名山大川里面,不问人间是非,浑忘人世黑白纷扰,虔诚地修练至道。汉天师张道陵晚年得到金丹术,人鹤呜山精修炼丹,遇到了赵公明,感觉他的修行已经够了,于是把他收为门徒。并且精心地传授给他法术。让他身跨黑虎,执鞭护法,日日夜夜守卫丹灶。

有一天,天师的仙丹终于炼成了。一共两颗,天师自己服用了一颗,另一颗张天师给了赵公明,让他服下。谁知道,赵公明服食完毕,竟变成了黑脸浓须,而脸形竟也酷似张天师的形状。并且很神奇的是,赵公明从此居然能够变化无方,具有超人的神力。武艺高强,并拥有黑虎、铁鞭和百发百中的定海珠、缚龙索等法宝。赵公明被闻太师请去打姜子牙,他助纣为虐,终究难免一死。后来姜子牙奉元始夭尊之命封神,赵公明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率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其中赵公元帅为正一玄坛真君,他负责率领其它四位正神迎祥纳福保佑百姓。

他的师傅张天师奏请天庭,请求玉帝擢升他为天将。玉帝应允。证位为上清如意金轮院,道教称为正一玄坛赵元帅。他上奉天门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洲,为值殿大将军,北极侍御史。赵玄坛所统部属有八员猛将,以应伏羲创建的八卦;六毒大神,以应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五方雷神,五方猖失,以应五行;二十八天将,以应二十八宿;天台、地合二神将,以像天门、地户之阖辟;水、火二营将,以像春生秋煞之往来。总之,他是一个很有特权的神仙。

据说一开始,人们张贴的财神画像里,财神赵公元帅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

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单走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当时在打瞌睡,没有接见他,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请求,自然也没有满足他的请求了。乞丐心中想:我的心很虔诚呀!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磕头拜谢。

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从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

后来,由于他忠于职守,据说天庭晟终赐予他的神号是: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察使、九州社令都大提点、值殿大将军、主领雷霆大元帅、北极侍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设账使、二十八宿营都总督、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这么长的封号,是很少见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天帝对他的器重和垂青。

至此,赵公明才有了财神模样,不再像先前那样浑身充满了邪气、鬼气和瘟气。他不但能驱雷役电,除瘟避灾,而且还主持公道,使人们求财如意。财神爷的元宝赐给生财有道的正人君子,金鞭打的是见利忘义的卑鄙小人。提醒那些制假、贩假坑害百姓赚黑心钱的人,小心被财神爷的金鞭打破头。

老百姓恭而敬之地称赵公明为财神爷,每年正月初二还要祭祀他,门上张贴他的画像。常常是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之类,蕴含财源广进之意。

中国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们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美好的艺术想象,反映了⼈们对美好⽣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古代驰名神话故事总是充斥梦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似徜徉在梦想的海洋里面。经典的神话故事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梦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盛孩子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爱生活的鲸鱼w9 [来自天津]
2022-11-27 14:46

赵封财神是在周朝,而张天师是在东汉,如何收他为徒。

用户6405069703085 [来自贵州]
2022-11-27 06:06

接财神!

点击展开↓

对于化小人之法事什么神仙的问题,以上都有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可能内容有点多,大家要耐心看完,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