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是非和防小人?工作中遇到小人陷害怎么办

【本期文章导读】

工作中遇到小人陷害怎么办

论语说小人

论语中如何对待小人

“以小人之心观人,则人尽皆小人”

工作中遇到小人陷害怎么办

优秀如你,在职场上也难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出于各种原因被同事挖坑,然后一不小心就掉进了坑里。也许你并不知道其他人是出于什么目的,你也没有主动去招惹他们,但也挡不住别人找你的麻烦。这种情况,让职场人——尤其是职场小白非常头疼。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难道要被小人搅黄吗?自己是来工作的,本不想理会这些是是非非、尔虞我诈,却不得不花时间花精力去防备。着实郁闷!

那么,小人主要有哪几种呢?

1、造谣生事的

小人最擅长的就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一点点小事,能被小人宣扬得天下皆知。没有的事,也能说的煞有其事。他们最喜欢用谣言中伤我们,加上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搅和,就能传得沸沸扬扬。

2、挑拨离间的。

小人最爱看的局面,就是某某和某某不合。往往这时候,他们会换上一副“为你好”的嘴脸,在a面前搬弄是非,再去b面前说几句a说你怎么怎么不好。把a和b的关系搅和得一片浑浊。有的时候,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搅和坏2个人之间的关系,还会花精力在你和你的领导之间,你们团队同事之间。可谓伤害力巨大。

3、落井下石的

墙倒众人推。你遇到事儿的时候,小人往往不是帮忙,而是上来补几脚,恨不得去之而后快。在这个时候,小人会露出真实的嘴脸,一副我就这样你奈我何的样子。

遇到“小人”怎么办呢?记住这几招!

1、“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的地方就有小人——因为小人最爱搬弄是非。每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人有千万种,有品行兼优的,也有口蜜腹剑的。所以,不要以为会存在一个没有“小人”的净土,每个组织都是一样的,这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即使你离开了这家单位,去了另一家,也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小人”。所以,与其自己灰溜溜离开,不如接受这个现象,去面对和解决。

2、“身正不怕影子斜”

小人之所以能钻到空子,是因为他们专挑你疏忽、麻痹大意的地方下手。所以,做好自己,是职场人成长的第一步。做好自己包括:做好本职工作,以及扮演好各方面角色。

做好本职工作是指:最起码,你的行为和绩效,是要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说的人岗匹配。如果德不配位,用不到小人动手,你自己就很快失去工作和机会了。

如果你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即使小人使袢子,下套子,领导也不太会理会。因为每个单位都需要你这样优秀的、能做事的人来完成工作。无形中,就给自己穿了一身铠甲。

3、“不要和猪打架”

大家都知道,猪是最喜欢烂泥坑的,吃饱喝足之后,往烂泥坑里打个滚,一身脏,却高兴得嗷嗷叫。我们在职场中,遇到小人时,总气得不行,忍不住要当面对质、搏上一把。这可正中小人的下怀。你失去理智的时候,就是小人进攻的时候。当你跟他面对面争吵,或者开始花精力与之争斗的时候,其实你就输了。因为你跟猪打架,不仅胜之不武,搞一身脏泥,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反而被看热闹的人指指点点:看,这个人跟猪打架呢,样子真丑。萧萧老师的意思就是,不要正面跟小人开杠,因为他会把你拉低到同等水平,再用经验击败你。无论何时,请保持骄傲的姿势,小人得志都是暂时的,时间久了,什么人什么样子,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一定要沉得住气,尽可能不要得罪小人,也不要把自己陷入尴尬境地。

4、“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话听起来,就冒着一股子卧薪尝胆的狠劲。小人一般把精力用在坑人上面,自己的能力就很难上去。你大可卯足干劲,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位,等到有一天你的职位高高在上的时候,小人一定又是另一幅巴结的嘴脸了。到那个时候,你大可以考虑清除小人,为民除害,报十年之仇。而在此之前,火力不够的时候,希望大家还是学会保护自己,以守为攻,不要自乱阵脚。

温润如玉的桔子 [来自河南]
2022-11-24 06:55

猪挺可爱的

优美星球ob [来自山西]
2022-11-23 07:27

~~

论语说小人

《论语.述而篇》第三十章: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解析: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他知礼。”

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很明显这章讲述的是件很尴尬的事,不是每个人都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失,更何况对方还不直接告诉自己,而是告诉自己的弟子,再由自己的弟子告诉自己,用现代人的话说,这颇有点啪啪打脸的味道。

可是孔子就是孔子,他能很坦然的面对,而且还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非但没有让别人的行为给自己造成困扰,反而在弟子心中留下了一个从善如流的好印象。因此很多人在解析这一章的时候都在大肆的表扬孔子的坦然。

可是孔子真的错了吗?在讨论他的对错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假如你在一家公司上班,你的老板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工作上着急的时候可能经常会批评人,态度也不是很好。这个时候,外面有人问你,你老板是个好人吗?你要怎么说?你会说“是的,他是一个好人”还是直接告诉他“不,我老板是个脾气很坏的人?”

假如你选择直接跟别人说你老板是个脾气很坏的人,恭喜你,你去到任何一个地方应该都不会得到重用,因为你既掉入了别人的圈套,也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尊重。

《春秋谷梁传》中有提到过“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的说法意思是说凡是尊者、贤者、亲者的耻辱、过失、不足,都是不应该向他人提起的,更加别说主动告知和讨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即使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私底下也有他们平凡的一面。他们也会有弱点,也会有缺点,他们的生命中也肯能曾经遭遇过悲伤不幸、甚至还有屈辱。但是有朝一日他们成为了目光的焦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广泛的影响,而一些有失体面的事自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毕竟每个人都不希望活着别人的口水沫里。

在那个时代,鲁昭公的地位相对于孔子来说属于“尊者”的范畴,而陈司败是陈国的大夫。试想一下,一个为人臣者在别国的官员问询自己的国君是不是一个懂礼的人时,应该怎么回答呢?难道让他说“不,我们国君是个不懂礼的人”?相信换任何一个稍微有意识的人都不会这么说吧!

相信写到这里颇具情商的人都应该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中,真正不懂礼的人不是鲁昭公,也不是孔子,而是那个陈司败。

不管在任何场景下,作为一个外国人贸然与别人国家的臣子讨论人家君主的品行,这本身就是犯了大忌的事,你这是在干嘛?是想挑拨离间破坏君臣关系呢?还是想置那位臣子的生命于危险之地?退一万步说,你拿戳穿人家国君的隐私来显得你很懂礼,有意义吗?难道你还有本事拉人家下台?再则,孔子是没有正面的回答他的问题,他没有当面向孔子澄清,反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孔子的弟子,让人家的弟子去提醒自己的老师,这又是想干嘛?想破坏师生关系还是想破坏孔子的名誉呢?

细思极恐,这个陈司败处处在给人挖坑,一副唯恐天下不乱的样子,简直是居心叵测啊!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孔子,在陈司败问他鲁昭公是否懂礼时,孔子非常简单明了的回答了一个非常中立的答案“知礼”,笃定得落落大方,离去得也非常迅速。他既没有好奇的问对方为什么要这么问,也没有给出过多的解释,直接封住了话题且离开是非之地。

当弟子来向他陈述这件事的时候,他既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做任何高大上的辩解,也没有指责陈司败的无礼行为,只是坦然的承认是自己的不对。从事实的角度出发,他没有否认鲁昭公确实存在不当,也没有否认自己的确是没有承认事实。在这个时候,他为人师,必须要让学生看见事实和真相。

生活中,我们真有可能遇到像陈司败这种手段卑劣,别有用心的人,向我们提一些让我们左右为难的问题,那些不能评价的人,不能解释的事以及无法辩解的问题,没有一个不是坑,不小心掉进哪一个坑里都会让我们泥足深陷,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处理。

孔子相当于给我们做了一次亲身示范。真的遇上这种事时,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中立的态度和简单的方法:不评价不该评价的人,不解释不能解释的事,不辩解无法辩解的问题,少理会别用有心的小人,且尽快的远离。

祥和山人 [来自海南]
2022-11-24 19:32

论语中如何对待小人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1988年,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内斯·阿尔文说过一句话: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有人说,跟着《易经》学八卦,跟着《鬼谷子》学兵法,跟着《论语》学做人。

《论语》中“小人”和“君子”分别出现了24次、107次之多。

我们选取了《论语》中最为经典的六句箴言,教你如何慧眼识别身边的君子和小人。

01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老话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问题,君子从自己找原因,小人从别人身上找原因。

《孟子》有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从前有两户人家,村东头的王家经常吵架,村西头的李家却能一团和气。

有一天王家的人去李家请教,为什么他们家总是和和美美。

李家的人回答:“因为我们常做错事。”

王家人不解,这时候,李家的媳妇从外面回来,走到大厅滑倒了。

正在拖地的婆婆赶紧过来扶起她说:“都是我的错,把地弄得太湿了。”

院里的儿子看到跑过来说:“都怪我,没来得及告诉你正在拖地,害你摔跤。”

被扶起的媳妇一脸不好意思说:“是我不好,没注意才滑倒的。”

王家人看到这一幕,顿时心领神会。

要是在他们家里,婆婆一定指责媳妇走路不长眼,媳妇怒火中烧反驳,而其他人则在一旁哄堂大笑。

李雪健有句格言:

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

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

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挂在背后,把别人的问题挂在胸前。

看到别人的毛病,看不到自己缺点。

对于这样的人,只需不听,不辩,不交,不扰,随他去便好,切勿纠缠。

0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自古以来许多人将这句话制成匾额,悬于室中,激励自己。

孔子说,君子心胸广阔,为人宽容,处事泰然;小人心胸狭窄,斤斤计较,局促不安。

君子容人纳物,做事坦荡,不迷恋荣辱得失,所以不忧不惑,不惧不扰。

小人役于物,为名利欲望牵行,患得患失,所以才会戚戚不安。

有两个和尚结伴游历。

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腿受伤无法过河,老和尚便主动背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继续赶路。

一路上,小和尚不禁嘀咕:和尚怎么能背一女子过河,近女色乃佛门大忌。

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

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小和尚听完羞愧不语。

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一个人只要自己坦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便可以处事泰然。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自己心里有鬼,看别人自然也是有鬼。

事事以恶意揣测别人,多半自己就是恶人。

0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司马迁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一个人是不是真心,值不值得深交,只要看生死之际,贫富之间的境遇,便一目了然。

汉武帝时期,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面对三万敌军连战连捷。

司马迁闻之连连摇头,长期深入,人困马乏,危矣。

匈奴调集八万铁骑围剿,最终李陵寡不敌众被俘。

汉武帝听信谗言,认为李陵投降叛国,龙颜大怒。

朝堂之上李陵往日结交纷纷哑然,唯独司马迁坦言进谏。

但司马迁深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守护的国家,这便是最大的和。

虽立场不同,但司马迁欣赏李陵的军事才能,情愿以命担保。

结果汉武帝一气之下将司马迁以“诬枉”之罪下狱。

身陷囹圄的司马迁,本以为有朋友拔刀相助。

没想到只等到一个现实:“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世代太史令,往来交无数,危难之际才发现,所谓的朋友只不过是“同而不和”。

有人说,时间识人,落难知心。

平日里称兄道弟,事事附和的人,未必是你最值得信赖的人。

这样的人容易表明面一套背后一刀,我们无法处处提防小人暗算,却可以提早察觉敬而远之。

04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孔子说,君子容易相处共事,但是难讨之欢喜,小人容易讨其欢喜,但是难与之共事。

君子结交见人之善,小人相处见人之恶。

曾参曾和弟子说:“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

孔子见到别人的一个善行就会忘却他曾经不好的地方,肯定对方好的一面所以容易相处。

小人见人之一恶而忘其百善,几年交情,仅仅因为一件事不满意,就恶语相加,忘恩负义。

孔子说,君子易事,但是不按正道去讨好,他是不会喜欢的。小人难事,但是可以被花言巧语讨好。

宋真宗年间有个人叫丁渭,喜欢别人溜须拍马,自己也靠着阿谀奉承做了副相。

一次与宰相寇准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沾了饭粒,赶紧上前为寇准梳理胡子,还对其胡须大加赞扬。

寇准深知丁渭心术不正,不屑与之为伍,讥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吗?”

自此,溜须拍马也成了形容小人的代名词。

巴尔扎克说:“阿谀奉承绝不会源于伟大的心灵,这只能是那些卑鄙小人的特产。”

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只听得了吹捧和夸赞,经不起一点真话,也不会对别人说真话。

05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勾结,小人为私欲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古语有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

君子为人,以德艺为先,以大是大非为己任,不偏袒,不徇私。

小人处世,以同异为爱恶,以爱恶为是非,党同伐异,图谋私利。

国学大师熊十力曾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不堪与世谐和。”

孤冷,是愤愤之徒对他的称呼,对于志同道合的人,他便“与世谐和”。

有人组织了一个“八不会”盛邀他加入,想仰仗其学界威望好办事。

熊十力当面力斥:“你们‘八不’还要弄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应该加个‘九不’,不搞小团体。”

众人闻之汗颜。

熊十力为学之余,广交贤人,与梁漱溟、钱穆、冯友兰等相交甚密,时常以文会友,很多名人志士,皆慕名而来。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以德艺结交天下,小人为利益蝇营狗苟。

君子坚守大义合群,小人追逐欲望聚散。

一个被私欲牵行的人,必定摇摆不定,有一天也会因为私欲背信弃义。

06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行为首先考虑不逾法度,小人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

君子克己以奉公,不以其道得之,不取;小人行险以侥幸,贪图眼前恩惠,虽蹈刑辟而不顾。

在湖南的杨氏祠堂有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室无欺。

下联:顶天、立地、爱人、律已,光明正大。

说的是汉安帝时期太守杨振。

杨振出任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县长王密是他做刺史时举荐的茂才。

听闻杨振途经,特意赶赴迎接,晚上二人在驿馆畅聊至深夜。

临走时,王密取出十斤黄金,见四下无人悄悄说道:“此刻无人知晓,您就收下吧。”

杨振厉声呵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

后来人们以“四知太守”赞颂杨振清廉,不以权谋私的君子风范。

马致远曾言:“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一个人不懂得循规克己,毫无原则,任由贪婪打破底线,迟早也会被利益毁灭。

2500年前的《论语》智慧,今天读来依然有无穷的价值。

北宋政治家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而我们的人生,也能从这部巨著中汲取营养。

读《论语》,修君子之行,去小人之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清新简单。

东临碣石1949 [来自陕西]
2022-11-24 17:24

德行上照此修炼,生活中保持清醒认识[吻]

往事孺风 [来自重庆]
2022-11-24 04:23

修君子之行,去小人之害。

跳绳的鱼 [来自湖南]
2022-11-23 15:54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服[赞]

用户4179541945053 [来自上海]
2022-11-23 10:14

进化论

“以小人之心观人,则人尽皆小人”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

1、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

(1)居视其所亲。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2、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将其灌醉以后,观察他的真实性情。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用物质利益引诱他,以观察他是否能保持廉洁。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给他办一些事,看他是否讲信用。

3、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两个考核人的标准:

(1)八观。

八观,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

通则观其所礼:显贵之时看其所行的宾礼,即有地位时看是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

富则观其所养:富裕之时看其所养的门人宾客,即富足之后他结交什么样的人。

听则观其所行:即听他们所言之后看他做不做,如何做。

止则观其所好:即看他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习是“亲信”的意思。当他身处领导周围,有一定的发言权时,看他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穷则观其所不受:即穷困之时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财。

贱则观其所不为:贫贱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2)六验。

六验,也就是依据人的情感来识才。

喜之以验其守: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乐之以验其僻:使之高兴是否不变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约束。

惧之以验其持:使之恐惧,看其是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

哀之以验其人:使之失败,看其是否自制、自强。

苦之以验其志:使之劳苦,看其是否不变志向。

(3) 六戚四隐:

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

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男人衣仓 [来自河北]
2022-11-23 06:41

秦桧都有三个好朋友!你还看什么看?有没有缘分才是最重要的。

朗朗爱运动 [来自重庆]
2022-11-22 22:51

晚上看

用户97642242863 [来自陕西]
2022-11-22 13:00

来了

点击展开↓

好了,关于如何化解是非和防小人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