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什么经可以驱逐身边的小人?论语的智慧笔记

【本期文章导读】

论语的智慧笔记

惊蛰打小人什么意思

有打小人这种说法

论语的智慧笔记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出于自己的目的,经常给别人一些小恩小惠,让人家欠他人情,继而提出一些鸡零狗碎的要求。你虽然知道这个人心术不正,不想和他来往,但又不知道该怎么摆脱,让人烦不胜烦。

这种烦恼不仅我们会遇到,圣人有时也不能避免。《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很能体现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睿智。

话说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国当时掌权的家族是季氏,而实际的掌控人则是季氏的家臣阳虎。

孔子很鄙视阳虎的为人,一直没有跟他来往。而阳虎因为想拉拢人心,所以就想把孔子招揽到自己的麾下。

阳虎是执掌朝政大权的人,很讲派头。他想让孔子主动地来拜见他,但几番暗示之后,孔子装聋作哑,就是不去见他。

于是阳虎就使了个伎俩,派人给孔子送去一份厚礼。因为按照当时的“礼制”规定,别人送你礼物,你就应该登门拜谢,这叫礼尚往来。

阳虎知道孔子是一个恪守礼制的人,这样做肯定能迫使他主动来拜见自己。

孔子见到阳虎送来的厚礼,明白了阳虎的用意,于是就想了个办法。

因为阳虎是大人物,经常出门,孔子就趁着阳虎不在家的时候,登门拜访。这样,既不违背礼制,又避免了阳虎的纠缠。

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孔子返程的路上,居然遇到了阳虎,这下怎么也避不开了。

阳虎很傲慢,伸手一招,对孔子道:“来,我有话给你说。”

孔子只得上前拜见,阳虎就要求孔子出来做官,到自己麾下来帮着做事。

毕竟阳虎相当于宰相,当面顶撞他是不明智的。孔子口头上就答应了。

但孔子一直拖着没去,直到后来阳虎倒台了,孔子才正式出仕做官。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并非是一个死板的道德家,而是非常擅长讲究策略。他虽然恪守礼制,但并不为礼制所束缚。因为孔子出身寒微,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走上来,对世道人心看得很透。他明白礼制虽然光明正大,但往往会被坏人所利用,盲目遵守教条,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如何在不违背礼制的前提下,又能避免被人利用,这需要很高明的处事手段。在这里,孔子巧妙地利用了“时空差”来解决这一问题。

比如,孔子趁着阳虎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就是利用了“空间差”;答应了阳虎去做官,但拖着没去,直到阳虎倒台之后再去,利用了“时间差”。这样,既没有违反礼制和承诺,又避免了和阳虎同流合污,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阳虎这种人,大概很多人都会趋之若鹜,不敢得罪他。这也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不违本心,不同流俗,恪守原则,同时又能讲究策略。小人如同洪水猛兽,直接与之对抗不明智,要学会利用对方设置的规则进行反击。

遇到那些对你纠缠不清的小人,要记住不可欠他们人情,哪怕一丁点儿的人情也不要欠。别人给你的小恩小惠,尽量避免接受,如果不能避免,可以学学孔子,利用时空差,既还了人情,又能委婉地让对方知道你不想进入他的圈子。时间长了,对方自然会识趣地不再纠缠你。

甘露闲人 [来自辽宁]
2022-11-23 07:16

遇到那些对你纠缠不清的小人,要记住不可欠他们人情,哪怕一丁点儿的人情也不要欠。

惊蛰打小人什么意思

2022年3月5日是“惊蛰”节气。惊蛰,曾叫启蛰,据说为了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称为“惊蛰”并沿用至今。它是一年中的第三个、同时也是春季第三个节气,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345°。

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意思是说,惊蛰是二月的节气。在描述农事的历书《夏小正》中,正月启蛰(书中使用的为十月历)。意思是发蛰,指冬眠的动物苏醒,开始活动。

根据《周易》相关说法:震是东方之卦,斗柄指东为春,万物在春天出生,而震卦卦象为雷,上下卦都是震卦,意为巨雷连击,有震惊、震撼、震慑之意,所以惊蛰意为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的虫子都(被雷声)惊醒而出来活动了。

总的来说,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界生物受节律变化的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

现代机械化耕种

惊蛰时节,春雷乍起,生机盎然。不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惊蛰始雷”仅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较为吻合,此时东北和西北广大地区依旧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

惊蛰是对我国农业生产非常重要的一个时节,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惊蛰意味着春耕的全面开始。

除此之外,惊蛰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那就是“打小人”。

民俗:打小人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民间习俗”。老百姓希望通过“打小人”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 在香港,也有很多专职的神婆提供有偿打小人服务。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选择时间,自然是惊蛰日为佳,不过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和历书所记之“除日”(黄历十二值日之一,黄道吉日,意为辞旧迎新之日)也可以“打小人”。

“打小人”的地点一般是选在阴气较重的地方,比如桥底,据说在三叉路口“打小人”会比较灵验,因为那种地方杀气大。而香港最火的打小人圣地就在湾仔鹅颈桥桥底,因为鹅颈桥就位于三叉状地带,属于最佳“三煞位”。

鹅颈桥底专职神婆帮你打小人

“打小人”的仪式很有趣。首先你需要点燃简单的香烛供奉天地神明,而后将小人的姓名、生辰八字等可以注明其身份的信息写在画着小人的“小人纸”上,用拖鞋、高跟鞋等物件反复抽打小人纸,意喻殴打“小人”,同时口里同时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得透;打你只小人手,打到你有眼都唔识偷」等带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神秘语句。

小人纸

打小人专用正能量口诀

在惊蛰日“打小人”则还要祭白虎。据说白虎是口舌之神,每年在惊蛰日出来觅食,会开口伤人,使人招来口舌是非之灾。你只需将肥腻的生猪肉涂抹在纸虎的嘴上,意喻用油水将白虎的嘴巴塞满,便能使其不能开口伤人。然后再将小人纸和纸虎一起烧掉。

最后点燃百解消灾符和纸元宝等祭祀用品,祈求霉运消解,大功告成。

总的来说,“打小人”作为一种民俗,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美好祝福,是期盼生活能够一帆风顺、福气安康,充满了正能量,绝非恶毒。

各位朋友如果觉得最近诸事不顺,霉运连连,或者身边正好有小人作祟,暗中作乱的话,不妨趁着惊蛰日的到来,也试试这个有益身心的民俗活动吧~

有打小人这种说法

>>桐花,寻找最后的纯真。桐花,客家家花,自然时序,社会习俗,文人,高士。期待你的创作!

>>“精武”之风:非遗与人文图典

【导读】人间总有温暖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社会矛盾复杂纷纭,人际纠葛盘根错节,人们不能消灭意外,社会不能消除嫉恨、嫉妒等阴暗情绪,“小人”会长期存在,“打小人”的习俗也将永远存在。

“打小人”习俗是一种流行于广东与香港地区的民间的巫术仪祀,举行时间各地不一,当然,一年之中最为盛行的是“惊蛰”前后,与“打小人”习俗一起举行的还有一种叫“祭白虎”,善良的民众试图借此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这个习俗在江浙地区民众间也有举行,但其规模与场面,似乎与粤港地区有很大差异。

首先是对民众观念中“小人”定义:这里的“小人”不是指未成年人。汉语中的“小人”与“君子”相对,是指那些专门“耍阴的”,搬弄是非、让人恨得牙根痒痒的人。因为人在明处,耍阴的算计的小人通常在暗处,如何对付这样的耍阴者呢?民间至今还存留着对付小人的“巫术”——“打小人”。属于民间巫术一类吧。

香港的拥挤度和居住环境远非上海所能比拟,这座城市有一条普通的高架桥——鹅颈桥,有点像昔日上海苏州河畔的三官堂桥,上海三官堂桥曾经是活禽交易市场,港地的鹅颈桥桥底,终日叫卖声不绝于耳,人来人往,四季兴隆,也是民众举行“打小人”仪祀的绝佳地段,全港乃至从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都会汇聚在此“打小人”。鹅颈桥下,或路旁,或树下,都可以作为“打小人”的场所,香烟缭绕,咒语不绝。每月的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或“除”日),是“打小人”的“好日子”。现在很多人借由这个仪式,来求事事顺意。

“打小人”习俗源于古代民众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生活极其朴素,人们既面对自然界大小虫的侵袭,也面临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险恶环境以及诸多“耍阴者”的折磨,无奈之中,人们只有祈求百兽之王的“白虎”保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解脱之道。求白虎保佑,就要给白虎一定的恩惠,于是人们就用猪肉祭祀,于是家家户户在“打小人”的同时,在屋前树下的祭坛前都要摆放一些猪肉,俗信让白虎经过时吃了猪肉而消灾避难。

还有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在广东乡村的一个村庄里,村长姓余,他的伯父为人自私又贪财,常常在夜晚假扮白虎到来,把家家户户供着的猪肉都偷出去变卖。某年惊蛰的晚上,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群白虎,见到村子里没有摆出猪肉,便发怒把村子的牲畜都吃光了。第二天,村长的伯父依然我行我素,把偷来的猪肉拿到市场上贩卖。村民们知道后都非常气愤,拿着锄头铁搭纷纷去说理,但最后却碍于村长的势力无可奈何。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村民们就把“伯父”改叫“白虎”(谐音),把锄头改为草鞋来拍打“白虎”。由于余是由“人”“二”“小”组成,村民们在拍打“白虎”时念念有词,变成了打二“小人”了,最后演变成现在“打小人”的习俗。现在“打小人”时,人们还必需准备肥猪肉祭祀白虎,甚至把猪肉塞进纸做的白虎口中。透过白虎来镇压小人,也希望新的一年可以远离小人,为自己带来好运。

举行“打小人”仪祀时,有奉神、禀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进宝和打杯等程序,亦可随意加减程序,那是非常有趣的一套习俗程序:“打小人”之前利用简单的香烛供奉天地神明,称之为“奉神”。然后点燃香烛,把祭品摆上供桌,然后自报姓名八字,以及要打的小人姓名住址,将委托人之姓名、生辰八字等写在百解灵符上。“打小人”之前,先要拜神,将香火水果摆在玉皇大帝、观音大士、天师元帅等神像前,然后把要打之小人的生辰八字写在专门的“小人纸”上,或者将其照片、用过的衣物等放到“小人纸”上。“小人纸”就是画着“小人”符号的纸张,也可以用贴着“小人”符号的砖头代替。“打小人”就是用高跟鞋等物,重重地打在“小人纸”上。

从事“打小人”的角色大抵为中老年妇女,一边打还会一边念念有词,如唱:“打你个小人头,等你有气冇订唞(冇订唞:喘不过气来);打你只小人手,等你有钱唔识执(唔识执:不知道捡);打你只小人脚,等你有鞋唔识着(唔识着:不知道穿)”拍打声此起彼伏,甚为壮观。打完“小人”,还要祭白虎,即用肥肉在纸老虎嘴上抹油,求神保佑。然后将纸老虎和打过的“小人纸”一起烧掉。最后要投杯问吉凶,若是吉,说明“打小人”成功;若是不吉,还要重新再打一遍。

所谓“小人”,是指放你暗箭、对你不利,令你极为痛恨的人,但又无可奈何无法对付他,例如惹人讨厌的上司、同事等等。但“打小人”习俗中绝不能把长辈当小人,因为这有违人伦道德。而打“小人”也可以不特定某一个人,主要是通过打“小人”的仪式赶走霉运,起到改运之效。

当然,就像打官司请人代劳一样,“打小人”的习俗,也可以请人代办,只要你交上一定的代办费用。打“小人”的专职司仪——神婆,通常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妈妈和老婆婆。每一个摆摊的老婆婆面前都放着一个神龛,但是所供奉的神主却有不同,有红脸关公、白衣观音,也有黄大仙、李大神等,连异邦的招财猫也可供奉;神龛前少不了一只香炉、一盆炭火、一对卜卦用的杯筊、一叠象征小人的草纸“五鬼纸”、一打好意头的印了美词佳句的“贵人符”等道具神婆认真司职,在打“小人”时“表演”得很逼真、动作也很夸张,并伴随着有节奏的大声咒骂声,在神婆点火拜祭,念动咒语,呼唤鬼神合力惩办小人,边念边唱,边唱边拎一只木屐往纸人上打。几档一齐开打就热闹非常,噼哩啪啦响成一片,俨然一台大戏。偶尔神婆大妈也会玩玩气氛,说小人猖獗,自己乏力,让当事人脱下鞋子帮着一道打,她打哪你打哪,她说啥你说啥,一唱一和,直打得宾主两人手臂发麻,估计小人气焰全消为止。

由于“小人”打之不尽。类似鹅颈桥这些地方基本成了一条诉苦伸冤的桥。2011年,香港民政事务局进行全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后,初步选出六十三项建议申遗项目,其中就有“打小人”习俗。据说,“打小人”习俗早在唐代已盛行,当时被称为“厌诅”或“厌胜”,这种民间巫术是借助神灵的力量,以方式对付小人。台湾出版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中,有一篇《香港地区的“打小人”仪式》。文章认为:“打小人”其实是人的发泄心中愤懑的行为,是一种打开“死结子”的解困法。它的过程虽不合科学原理,但背后的意义却合乎科学思想,这种打开“死结子”的解困法,跟心理医生教病人通过撕碎报纸来泄怨气,其实是同出一辙的。我很赞同这个说法。

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清风明月,朗朗乾坤,铲奸除恶已经由公检法机关来惩办了,“打小人”已经大可不必我们自己动手。只要发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大家积极举报,便是履行了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当然,人间总有温暖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社会矛盾复杂纷纭,人际纠葛盘根错节,人们不能消灭意外,社会不能消除嫉恨、嫉妒等阴暗情绪,“小人”会长期存在,“打小人”的习俗也将永远存在。鹅颈桥下的神婆“打小人”成为一个长流水的生意,据说如今是摊位固定,不再设定固定日子,随时需要,随时可打,小人也不用手工纸扎了,有批量的印刷品,所绘“小人”衣着古色古香,表情精灵古怪,神婆大妈一年到头,镇守桥墩,严阵以待,有求必应,随时开打。

民间有高人曾经为我们指点迷津,如何与“耍阴的”小人打交道,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对小人勤打招呼,少说话;不主动来往,但不拒绝来往;不深交,但不绝交;可以给予好处, 但不能占小人便宜。不要进小人圈子,也不让小人深入自己的领域和心灵。不要帮忙,不阻拦,不规劝,不参与,不讨论,任其发展,任其自生自灭。”(见翟鸿燊国学智慧《对付小人的方法,人生必修》)我看,这些方法比单纯地“打小人”习俗更加有效。

小人多行不义,迟早会被大家认识到他的嘴脸。不要在意你身边的小人如何耍阴,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养好自己的正气,才是最要紧的。

2016年6月17日于沪上五角场

点击展开↓

好了,关于念什么经可以驱逐身边的小人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