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本期文章导读】

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什么时候

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其实是早就创造出来了,在甲骨文当中已经有所辨识,也是用以表达序列,比如一些帝王的名讳便是如此,像商朝就有盘庚、帝乙、帝辛等等名号干支纪年法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1、需要知道的是,用干支来纪月、纪日是很早就有的传统,无法确定起于何时,但用于纪年的做法却要晚得多,起码在西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制干支纪年法干支有几个。

根据现有典籍的纪年称谓变化可以肯定,干支纪年以国家政令来推行的时期是东汉元和二年,而其实际上的普遍应用应该还要更早一些,但最早不能早于西汉什么是干支纪法。

西方有“黄道十二宫”,分为十二个星座,中国也同样如此,将黄道平面进行了十二等分,叫做“十二次”或“十二星次”,并且为之取了一些专有名称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由西向东依次为:

星纪、玄枵(xiāo)、诹訾(zōu'zī)、降娄、大梁、实沈(chén)、鹑首(chūn'shǒu)、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xī'mù)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如果木星运行到某一个区位之间,这一年就纪为“岁在XX”。比如木星运行在“星纪”这一区域,就纪为“岁在星纪”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这样的描述在古籍中非常常见,比如:

2、《国语》: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不仅如此,因为同样都是“十二”这一数字,古人就将十二星次名称和十二地支一一对应起来:

这样一来,纪年就方便多了,岁星运行到“星纪”这一区域,那么相应的太岁就对应着“析木”,析木对应的十二地支为“寅”,所以被纪为“太岁在寅”,也就是“摄提格”这一年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这么严重。

而这一纪年方式还是不完善,所以在西汉时期还在发展,就出现了与天干对应的“十岁阳”之说,并且和“十天干”一一对应: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没有了

这在西汉流传下来的一些典籍当中也能得到印证,这一阶段当中的史书里,有很多都是干支纪年和“星岁纪年”混用的干支纪时法什么时候开始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当中以干支纪年来叙述西汉历史的典籍,其用法是根据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与天干地支的对应关系推断而出的什么是干支纪法。

3、又因为天体运行的时间是一个约数,和人为划分的时间有所出入,那就导致了十岁阳和十二太岁年和后来的干支纪年在起止时间上并不是完美对应的干支纪年法什么时候开始使用。

所以对于西汉年代用干支纪年表示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些微的差异。

天干地支在纪月与纪日中的应用

古人也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在先秦古籍中曾经出现的“十三月”或者“十四月”都是闰月,最初只是直接加在年尾,但并不常见干支纪年法从哪年开始。

就像我们提到过的《离骚》示例: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4、“摄提”是指“摄提格”,而“孟陬”就是指正月而言的。

基于此理,人们将十二月和十二地支相对应,用地支的名称来表示月份。

在古代传统当中,“冬至”这一节日是非常重要的,至今南方依然有“冬至大如年”的风俗,所以就将冬至所在的那一个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用“子”来代称什么是干支纪法。

冬至一般在一年中的第十一月,所以就被纪为“建子之月”。以此类推,正月其实就是“建寅之月”。

屈原《离骚》中的那句话,其实就是在说其出生的时间为寅年、寅月、寅日。

比如《左传》当中:

5、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

至于说“辛丑“换算成公元纪年纪日的方式到底是哪一天,这个只能依靠后人推断出的春秋长历了,是鲁隐公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为公元前722年5月23日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

第一个甲子年是公元一二四年即是东汉安帝建光五年岁次甲子。实际上干支纪年法开始第一年并不甲子年。第一个干支纪年是甲寅年。即是公元一一四年东汉安帝刘祐元初甲寅年。在东汉之前用岁星纪年法;东汉安帝元初甲寅年后釆用干支记年什么是干支纪法干支纪年法干支有几个。而以此为界,以前的干支纪年是后人反推上去的。实际上用干支纪年,较比正确的说法应该叫纪“岁”。因为年与岁是有差别的。东汉前用岁星纪年,是看木星在十二次入宿而定。一轮回只能记十二年。而且木星也不是正整十二年走完十二辰(实为11·86年)因为有误差,所以到东汉就废了岁星纪年法。而改用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实际上,刘祐元初甲寅年前,己有古天文人士研究甲子纪年法,只是没有由国家政府统一发布使用

对于干支纪法这个问题首先得从干支的源头说起。

东汉的蔡邕在《月令・章句》中说:“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纪时法什么时候开始的。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蔡邕的意思是大桡发明的天干和地支。

大桡是谁?

6、《吕氏春秋•尊师》:“黄帝师大挠。”原来是黄帝的史官。

但是,蔡邕的这个说法无据可考,只是个传说而已。

《尚书・虞书・益稷》记载:“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这是尧舜帝之后,到了禹时期,这里的意思就是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过了辛壬癸甲四天之后,就子承父业治水去了。这里的辛壬癸甲是古籍中最早出现的天干纪日的记载。可见这时期还没有地支纪日,可能还没有出现十二个地支的这种汉字请问干支纪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这么严重。

到了商代,《尚书・商书・伊训》记载:“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这里记载的是汤之后,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之年,在十二月的乙丑日祭祀,由辅佐其祖父汤立国的贤相伊尹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教导太甲效法先祖治理国家的事情。这里的乙丑日即是最早出现的干支组合在一起纪日的方式什么是干支纪法。

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都是有干支纪日的,如下图圈中的两个字就是辛酉组合起来的干支纪日。

从这里来看,在殷商时期才开始有干支组合在一起用来纪日,还没有用在纪年上。

我国第一个年号出现在什么时候

年号制度是中国首创,最后一个年号是宣统,那么没有年号制度前用什么纪年?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

年号最早是中国封建王朝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

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个年号,因此称为建元。

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次年改年号为元光干支纪年法从哪年开始。

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卫青首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打击朔方,次年改年号元朔。

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领二十余万军队分三路进击匈奴惨遭失败,次年改元太始,意为“回归本来开始”。

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后元(公元前88年—前87年),汉武帝刘彻最后一个年号,仅使用2年,目前没有固定解释,估计是最后的年号意思吧。

4月1日,日本确立了新的年号令和。因为年号为我国首创,大家不由地就会想到我们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有什么含义。此题看似简单,但因为年号起源以及设定的复杂性,导致第一个年号是个也存在着多种版本,福垊要给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题主描述的问题。

年号之前的纪元(纪年)及年号有后的非主流纪年。

福垊认为我们的纪元经历了干支纪年、星岁纪年、王号纪年、公号纪年、国号纪年、庙号(谥号)纪年、年号纪年、生肖纪年、黄帝纪年等。

【干支纪年】就是我们传说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干支纪年为己丑年。

【星岁纪年】分为两种:一种是岁星纪年,一种是太岁纪年。

★岁星纪年:以木星绕太阳一周而分为12个等分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一年一个名号,不断循环,其表现方式为如岁在星纪。2019年我们也可以说岁在大火,当然可以按照黄帝纪年或其他循环来表示。木星是真岁星,而太岁是假岁星。

年号源自于王号(君号),如果说年号之父是汉武帝,那么年号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对,就是芈月的老公,车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为公,前325年他升级为王,清零并重新纪年。他活者时候,纪年分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简称“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后,秦国臣民为了荣耀不会如实地称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称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统一称为秦惠王多少年,于是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我怎么知道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还是“王元”?这事还不能问,于是聪明人就以前元、后元区分。后世帝、王改元都爱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则天在位15年都有18个年号)怎么办?前元、中元、后元会很快用完的,不如给改元加个美称便于区分,而这个美称就是年号。

我们第一个年号,及含义。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纪元之意,这年号虽然朴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汉文帝的前元、后元高大上多了。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在纪年也有进步,分为前元、中元、后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纷纷夜观天象。此时天象是有颗大彗星从东方划过,形同白昼。汉武帝感觉太吉祥了。于是,改元为元光。福垊认为是元为大、强,就是皓星强光;或者是星之年。

现在人们常见的公元纪年法来自于西方,以基督出生那一年命名为公元元年,至今已经是公元2019年了;基督出生之前,则为公元前多少多少年。

于是秦始皇出现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做了许多大事件,在纪年这一块则是废除了谥号,自称始皇帝,从自己即位开始,追溯为始皇帝元年(前246年),秦始皇的打算是之后便是秦二世元年,三世元年,一直到万世元年

很遗憾,始皇帝没想到自己死后,大秦二世仅仅三年就结束了。随着刘邦成为汉中王,也有了自己的资格,这一年开始便是汉元年(前206年)。

大汉帝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基本上还是延续秦代以及先秦的传统,刘邦称帝后,从汉高祖元年一直到高祖十二年驾崩,一直就是这种纪年法。

刘邦死后,继位的刘盈纪年方法就是孝惠元年,一直到孝惠七年去世(前188年)。然后吕后专权称制,纪年于是改成了高后元年(前187年),到了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病死,这一高后纪年才告结束。(期间死了两位少帝、刘恭、刘弘,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纪年)

吕后死后,直到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和孙子汉景帝即位后,才有了年号的苗头。

汉文帝在位时期分为前元和后元,这可以说是年号的雏形了。

据史记记载,在汉文帝十七年的时候,皇帝得到了一个刻着“人主延寿”的玉杯,汉文帝非常开心,认为这是上天给自己加了寿命啊。

于是为了表示自己顺应天意,决定更改纪年,从这一年当做汉文帝元年。

但是这样一来,会出现两个汉文帝元年,这不乱套了吗?于是史官在记录的时候以汉文帝十七年为分界线,把之前的称为汉文帝前元XX年,之后的称为汉文帝后元XX年。

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于是天子始更为元年,令天下大酺。--《史记·孝文本纪》

到了汉景帝的时候,更是因为月食、日食等天象的原因,改元三次,于是史官把景帝纪念为了区分,又称为“前元”、“中元”、“后元”。

好了,关于干支纪年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的问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