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里的常胜将军是?十二生肖谁是常胜将军

我国历史上的常胜将军真是数不胜数,背水一战的韩信、精忠报国的岳飞。然而在我国的近代史上也有这样一位常胜将军,他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歼灭6万美军,没有败绩,麦克阿瑟都说他是一个可怕的人,他就是我国的开国中将——吴信泉。

吴信泉不仅是一个战将,他还是一个资深的球迷。他总是会将战场上的战术运用在球场上,然后带领队员勇猛地往前冲。吴信泉经常说,打球一靠勇猛,二靠战术。在战场上,吴信泉始终贯彻这一点,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打法。

1912年3月26日,吴信泉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长寿区何家段村,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人经常要饿着肚子。

然而出生在湖南这个革命思想的发源地,吴信泉很早就开始了解革命了,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

1927年,吴信泉参加平江农民赤卫队。在经过起义和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之后,赤卫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后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赤卫队进入了沉默期。

1930年,中共中央开始重整革命队伍,将各县的赤卫队改编成工农红军,吴信泉正式成为一名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了共产党。

在土地革命时期,吴信泉先后在红三军团担任参谋长、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长。

后来吴信泉在井冈山一带参加了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反围剿失利,后吴信泉开始跟随大部队进行长征。

在经历反围剿和长征的期间,吴信泉奋勇杀敌,跟随老兵学习了很多的经验和战术,在战火中飞速地成长起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吴信泉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他担任团政训处副主任。

同年9月,吴信泉率领部队参加了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平型关大战。平型关大战是有林彪指挥的,在战场中,吴信泉学习了林彪作战时的谨慎。

1938年2月,344旅687团团长张绍东、参谋长兰国清带领近百人叛变了革命,造成了令人心痛的“张兰事件”。

“张兰事件”的发生,带来的不仅是部队人员上的损失,更是给整个部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为了将“张兰事件”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师部决定重新组建687团,吴信泉临危受命,被任命为687团政委。

吴信泉甚至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安稳住整个687团,他分别和团里的其他领导一一谈心,掌握大家的思想和情绪。随后又召开了大会,严重批评了张、兰两人的行为,并且说道:“张、兰背叛了革命,不代表革命事业无法成功,也不会让我们687团蒙羞。”

为了重新鼓舞士气,吴信泉开展了田径、篮球和歌咏比赛,身体力行地表示他绝不会向大家另眼相看。

1938年4月,吴信泉接到上级派下的任务,对108师团的日军进行伏击。吴信泉正好借此机会对部队好好进行检查,于是他和687的团长率领部队来到张店进行埋伏。

正面和日军相抗,以我军的实力来说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吴信泉决定避实打虚,追着日军的尾巴打。

当日军全部进入我军的埋伏后,吴信泉立即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日军,当日军冲过来的时候,我军就进行战略性的撤退,当日军慌乱撤退的时候,我军就趁势猛打。

哀兵必胜!687团经过浴血奋战歼灭日军300多人,狠狠打击了敌人,重振了687团的士气。

在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之后,吴信泉的作战经验经过不断地丰富,战术也更加完善。

1946年9月,在中央的指挥下,新四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吴信泉所在的第六师改编为第二纵队第六师,吴信泉担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六师师长兼政委。

1946年秋冬,国民党率领部队向我根据地发起猛烈的进攻,在库伦以东的哈尔套街修筑工事,自称为“防御圣地,固若金汤”。10月20日,中央要求六师驻进这块固若金汤的圣地。

吴信泉接到中央的命令后,开始对我军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10月26日黄昏,吴信泉率领16团将哈尔套街的国民党进行团团包围。到了晚上八点,吴信泉指挥四面八方的我军同时发动进攻。一时之间到处火光冲天,仅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国民党的500人就被全部歼灭,哈尔套街依据被我军收复。

经过炮火的洗礼,吴信泉不断总结经验,他的战术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在朝鲜战场上一鸣惊人。

1950年10月,朝鲜向我国求助,请求出兵支援朝鲜。为了保卫我国疆土,也为了打击美国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我国决定出兵朝鲜。

吴信泉被任命为第39军军长,10月19日晚,吴信泉率领志愿军分为三批秘密渡过鸭绿江,成为第一个进入朝鲜作战的部队。

进入作战区后,吴信泉火速率领部队赶往云山,将云山的南朝鲜第1师进行三面包围,阻止南朝鲜继续北进。

10月31日,美军为了稳住阵脚,便将美军的骑兵师第1师第8团前往云山换防,又由南朝鲜第1师继续向北发动进攻。

在美军看来,美军的骑兵师可以说战无不胜。不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是美军的常胜将军,而且所配备的武器装备在美军中是最先进的,号称160年来从没有打过败仗,驻守云山根本没有问题。

11月1日,吴信泉接到司令部的电话:39军无论如何一定要拿下云山!

吴信泉接到司令部的指示后,开始对云山进行部署。

吴信泉兵分三路:116师从云山西北方向进攻;117师351团阻拦从东面逃跑的敌军;115师343团阻拦向云山增援的美军,并切断云山南面的逃跑路线;345团从云山的西南方向发起进攻;344团在泰川的北面,粉碎美军24师抄志愿军后路的企图。

当这一切都已经部署完毕的时候,吴信泉决定在傍晚七点半发起进攻。

然而在发起进攻之前,前线的侦查员忽然发现,在云山附近的敌军在频繁地走动,云山外围的坦克、汽车、步兵在往后移动,意图慢慢地撤出云山,侦查员连忙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吴信泉。

吴信泉得知这个消息后,立马通知道:“南朝鲜意欲撤出云山,一定不能让他们这么轻易的跑了!”

当时正处于美军和南朝鲜军换防的时候,此时南朝鲜军正在撤退,美军骑兵师已经进入云山。而我军并不知道此时美军已经进入云山,还以为南朝鲜军准备向北前进,于是在下午五点半就发起了进攻。

随着吴信泉的一声令下,各种武器发出的轰鸣声响彻整个云山。116师的两个团从正面发起进攻,争夺制高点。到了下午六点左右,39军的炮师开始进入阵地,用强大的火力掩护战士们冲出战壕,直接冲进云山街内。

美军的骑兵师从来没见过这种打法,在我军的强大火力之下,美军开始沿着公路逃窜,却没想到志愿军在就将各方路口进行伏击,美军的后路全部被切断,将美军包围在云山。

这时候吴信泉才发现打得原来不是南朝鲜军,而是美军的骑兵师,他大喜过望,说道:“一定要将美军的王牌军队全部歼灭!”

11月2日晚上,志愿军与美军激战了一天之后,将美军全部歼灭。

11月4日,云山战斗最终以我军的胜利结束。这是志愿军进入朝鲜以来打的第一场战争,而且面对的还是美军的王牌军队,云山之战让39军成为所有志愿军的典范。

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我军取得胜利,这一定会令美军恼羞成怒,按照美军的脾气,一定是想狠狠地攻击我军,重新找回面子。于是吴信泉决定换一个战术,当美军发起进攻时,我军佯装撤退,将美军引入我军的包围圈,来个瓮中捉鳖。

美军果然不出志愿军所料,他们向我军发起进攻后,准备继续北上,甚至扬言说道:“志愿军根本不禁打,打完这一种说不定还能赶上圣诞晚餐呢。”然而,得意忘形的美军却不知道他们正在慢慢走向我军的陷阱。

吴信泉率领39军撤到泰川以东、云山以北、妙香山以西的地区阻止防御,同时让各个部队在山上挖单人掩体和防炮洞,防止敌军的飞机和大炮对我军造成重大伤害。

吴信泉每天都会派侦察兵前去侦查敌军的情况,美军每天走多少路、来的是哪个军、来了多少人、大概什么时候到我们的伏击地,都一清二楚。

11月26日,吴信泉得知今日美军的25师将会到达九洞地区,于是便带领39军向美军的25师发起进攻。

各师、各团按照之间部署好的战略在崎岖的山路间穿插,迂回包抄。在上草洞、桂林洞,与用坦克组成的防御阵地的美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志愿军强大的火力攻势下和政治攻势下,美军的24团黑人第3连士兵放下武器投降了。

当时黑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并不高,黑人自然不甘心这样拼死拼活地为美国卖命。黑人士兵整连的投降,引起了美国五角大楼对黑人单独组成的战斗单位的忧虑,如果所有的黑人连都投降了,接下来还怎么打。

于是美国决定将黑人和白人全部混合编制,但是这样也依旧无法挽回他们失败的命运。

吴信泉重创美军的25师后,乘胜追击,一路南下,解放了平壤地区,以胜利的结果结束了第二次战役。

1950年12月23日,志愿军总司令部给39军下达了第三次战役的任务,命吴信泉率领部队突破三八线,逼近南朝鲜的首都汉城。

然而第三次战役的重点便在临津江。

临津江在汉城北面的75公里处,想要攻入汉城就必须渡过临津江。然而临津江并不好渡,临津江江面宽100-150米不等,深度约在1-3米之间,南岸都是天然的峭壁,高度在7-10米,不好攀爬。

可是想要渡过临津江不仅仅要面对临津江本身的难度,还有敌军的阻挠,想要在敌军的炮火下渡过临津江几乎是不可能的。

吴信泉根据所面临的问题快速进行了战斗部署。116师善于正面进攻,于是担任主攻;115师作为右翼协助116师进行突破;117师作为116师的左翼,负责切断敌军的后路。

部署完作战策略后,吴信泉开始寻找突破口。经过勘察,吴信泉找到了临津江的一个弯道口,这里水流缓慢,江面比较窄,有利于部队快速渡过江面,最重要的是对面没有重兵防守。

12月31日下午四点四十分,116师炮兵师将炮弹全部发射到敌人的阵地,将敌军的工事、主要火力点全部摧毁,115师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快速穿过浓烈的硝烟,将江岸上的地雷迅速排出。

到了下午五点,116师发起全攻势,只用了短短五分钟就突破了敌军的防线,快速越过山崖,冲进敌军的阵地。117师紧随其后,快速过江,切断了敌军的后路,歼灭敌军850多人。

1951年1月2日,在志愿军的强大攻势下,敌军的防线全面崩溃。在撤退中,美军的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的吉普被撞翻,当场毙命。

1月4日清晨,39军348团的副团长率先进攻汉城,占领了满朝鲜。第三次战役仍然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志愿军的三次战役虽然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志愿军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消耗。攻占汉城后,我军已经疲劳不堪,我军在打仗时都是自己带着干粮,现在干粮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后方的补给并没有跟上来,于是我军准备进入修整状态。

经过多次战斗,美军已经察觉到了我军的情况,自然不会我军时间进行休整,于是美军趁机发动进攻,准备夺回汉城,重新进入三八线以北的地区。

明白了美军的意图后,我军决定先发制人。

1951年1月27日,志愿军总司令部令39军发起第四次战役。

2月11日晚,117师向横城方向开始进军,将横城西北地区的伪8师的退路切断,以包围之势围歼伪8师。在友军的配合之下,经过了一天的激烈战斗之后,成功地击毙敌军3300多人,俘虏敌军2500多人,其中美军800多人,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歼灭、俘虏美军最多的一次。

横城战斗的结束,也意味着美军“屠夫行动计划”的破产,当“联合国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听说后,称赞吴信泉是一个“可怕的人”。

14日晚,115师和40军、42军的两个师向砥平里的敌军发起进攻。

敌军用坦克放在外围,一可以用来防止我军的进攻,二来也可以集中火力来炮轰我军。115师顶着敌军猛烈的炮火反复冲锋,终于在15日凌晨两点冲进了砥平里街。

然而街道狭小,这让敌军的火力更加集中,志愿军根本无法冲出敌军的火力封锁。40军、42军的两个师经过几番争夺也无法拿下高地,115师最后只能撤回马山防守。

吴信泉将砥平里的情况报告给志愿军总司令部,请求收回向砥平里进攻的命令。总司令部接受了吴信泉的请求。15日下午六点半,115师撤回砥平里。

当美军的前线指挥官李奇微收到志愿军撤回砥平里的消息后,立马准备展开“撕裂行动计划”。企图将志愿军的中部防线撕开一个口子,然后割裂东西防线的联系,抄志愿军西线的后路,占领“铁三角”。

于是我军暂时进入防御状态,等到后续部队到达后,再转守为攻。

39军奉命从洪川到华川的公路两侧,以及“三八线”以南的地区组织防御,这里正是中部防线,也是美军主攻的地方。

吴信泉组织部队采取有效的机动防御措施与战术,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军的攻势。这种战术使39军在阵地上坚持运动防御50多天,顶住了敌军每天几万发的炮弹轰击,并且以较小的代价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

4月21日,志愿军发动的第四次战役结束。39军共歼灭敌军多人,并且联合友军先后粉碎了敌军的“屠夫行动计划”和“撕裂行动计划”。

4月22日,中朝军队联合对敌军发起了第五次战役,吴信泉率领39军圆满地完成了战役掩护的任务。

1951年7月,敌军在遭遇了志愿军的五次打击下,被迫与志愿军和朝鲜军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敌军为了争夺更多的话语,权并没有放弃对我军的进攻计划,于是双方开始边打边谈。

为此,吴信泉指示各部队加强坑道工事,便把阵地建设成能作战、能掩护、能生活并且具有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地下长城。为了能挖出这种坑道,吴信泉搜集了很多资料,最终挖成了1401公里的堑壕。

为了配合板门的谈判,从5月起,吴信泉便率领部队展开了主动的战术反击。

1952年5月15日,39军打响了争夺缓冲区的战斗,一直到8月底,经过20多次的冲锋战斗,最终攻占了新村南山以北的诸高地。

9月18日,39军又发起了秋季反击战,给美军以及李承晚有力的回击。

1952年11月6日,39军奉命撤离临津江两岸防御阵地。在此期间,39军全体指战员战胜了美军强大的武器攻击、各种有毒气体的侵蚀、还有艰苦的自然环境,全军不仅没有丢失一寸阵地,还向前推进了十几平方米公里。

39军的战士们常说:“38军是万岁军,我们39军是常胜军!”而担任39军军长的吴信泉自然就是他们的常胜将军。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这位常胜将军被授为中将军衔。

1960年至1982年,吴信泉担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

1992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在他去世时,他想着的依旧是为祖国尽最后一点力。他说:我始终坚信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就没有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跟着党走。另外不用搞遗体告别了,有用的话就将遗体交给301医院进行解剖,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比比皆是,他们用心血铸就了今日的幸福生活,他们的身体虽然消失了,可是他们的精神却薪火相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