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钱看旧房是什么生肖?最具情怀的乡村散文

我们村子名叫阿长寨,它背靠青山,面朝碧水。因而,房屋都是坐北朝南,沿着水边建盖。村前面的湖是个天然湖,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湖水满盈盈的,一直伸到房屋脚。当时的阿长寨就有两千多米长。戏台上的唱词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家乡是个好地方。

的确,阿长寨四季如春无寒暑,冬暖夏凉好宜居。我的父辈祖辈们在湖里捞鱼摸虾,日子也是过得其融乐乐!栽秧的季节,把水朝东边放掉些,露出沃田肥地,秋收后,又把闸门关了蓄水。记得那些年的冬天,下的雨很多,是因为森林茂密的缘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地壳的变迁,湖水越来越少,村民们又朝东边的寨子头外延伸着建盖房子,慢慢地,原来的老房老院就成了空房。而今,阿长寨已有近四千米长。

我出生在一个四合院里。那是地主家的房子,土改时住进了四户贫雇农,每户一间正房,一间耳房。房子是典型的滇南风格——土木结构,一楼一底,正三间四耳。大门是朱红色的,门前蹲两只石狮子。进了大门有一堵照壁,照壁上有一个“福”字。天井里的东南角挖了一口水井。房梁上雕花绣朵,木格窗子也是描虫画鱼,堂屋的板壁上还画着八仙过海,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从我开始学爬的时候,就在方砖铺成的堂屋上朝着大人设计的目标不停地前进。到了蹒跚学步时,光着小脚丫在石块铺就的天井里,象拐路的小鸭子来回地拐,我以井栏为目标,每次摸到井壁,都可得到大人的表扬。一岁多的时候,我可以独自跑出大门,找外面的小伴玩去了。

四合院里住进的四户人家,每家都有小孩,一两个、三五个不等,年龄相差不多,十多个小孩,足可办一个幼儿班。那时,还没有电,到了晚上,为节省煤油,大人就点亮了松明火把,把个堂屋和天井照得红亮,女人在天井里剁猪食,男人在堂屋上轮换着吸烟筒。十多个小孩就缠着李大爹讲故事,李大爹是四合院里年龄最大的,他的故事也特多:神仙鬼怪、绿林强盗、英雄豪杰、真三国、假西游、实水浒、梦红楼我听了十多年,还是没听完他肚里的故事。

白天,大人们都做伙计去了,四户轮流着留下一个老人看管全院的小孩。这时,管小孩的大人就把大门锁起,把水井的井口用木锅盖盖上,并压上石头。让还不够上学年龄的六个小孩在堂屋和天井里自由玩耍,我们就玩丢窝窝,玩猜中指、玩豹子拿羊的游戏,玩累了,就在堂屋里铺开的席子上睡觉;玩饿了,大人就舀点冷饭泡着开水抬给吃。

上学后,玩的自由受到了限制,只有星期天,还不会帮大人做活的小孩才得以聚在一起,在四合院里玩躲猫猫、玩打死救活、玩过家家游戏。那时,我们的家庭作业很少,老师几乎不布置,即使布置一点,也是十多二十分钟就可完成。

做饭的时候,整个四合院里就奏开了锅碗瓢盆交响曲,接着,香味、油味、盐味、辣味、酸味全都弥漫在四合院里。由于有水井,每家都要在天井里洗菜,哪家要做什么菜,小孩们尽知晓,都嚷嚷着要吃那种菜。因而,菜熟了,大人会把菜抬到堂屋的桌子上让孩子们过共产主义。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往往是风卷残云,全扫而光。

晚上睡觉的时候,由于白天玩过家家很投入,往往是要与自己的那个他(她)睡在一起,大人没法,只好等睡熟后,再把自家的孩子抱回自家的床上。

我们儿时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没有水果,没有糖果。偶尔得到一个水果或一颗糖果,大人就要把它分成若干份,分给全院的孩子。如果一颗水果糖不好分,也要把它化成糖水,让每个小孩喝一口。曾记得,我父亲把一颗路上拾得的荔枝拿回家,当时在家的小孩有七人,他把它撕成六份分给了其他三家的六个孩子,把荔枝核放到我嘴里让我吮了吮,我至今还记得那荔枝的酸甜味。

四合院里的孩子长大后,各奔西东。不知是孩子们的努力亦或是院子的风水好,我刘家出了两个大学生,李家出了个老板,张姓人家出了一个七品芝麻官,薛姓人家出了一个留学博士并定居美国。

比我家四合院好的院子在寨子里有好几座,离我家两百来米就有一大户人家,进了院子有一个莲花池塘。池塘上有一座石桥,桥栏上石雕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他家祠堂的几扇椿木门,每扇门都有四米多高,门上木雕的花草虫鱼呼之欲出。据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个德国人来看了后叹为观止,欲用一台名轿车来换一扇门,都未得主人答应。

现在,我儿时院子里的人家,每户都住进了自己的新屋子,四合院成了真正的空房。新房子跟鸽子笼似的,即使是别墅,也是与外界隔绝,把孩子禁锢。虽然孩子可以看动漫,瞧卡通,听音乐,但全没了我们儿时的乐趣。每当给小孩子讲起我们儿时的四合院,孩子们都非常向往。

前久,忽然接到村民小组长打来的电话,说是政府要把阿长寨的老院落打造成民宿,要退耕还湖,把湖水蓄满,把阿长寨建成宜居村寨,让我回去帮着出谋划策。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欣然而往,又去儿时的四合院感慨了一番。

我,忘不了,而且永远忘不了这:儿时的四合院!

审阅:逢华缘

简评:回顾儿时的四合院,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角一落,作者如数家珍,那童年在这里天真烂漫玩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如在眼前。这美妙的回忆,正如作者文末所说:我,忘不了,而且永远忘不了这:儿时的四合院!

终审:严景新

作者:刘仕来,笔名,刘秀峰。中国共产党党员,云南石屏人,退休教师。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