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险如夷是什么生肖(红楼梦中对贾元春的判词)

在认定方以智和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的前提下,笔者试解读如下: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贾元春 的判词

二十年来辩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兕相逢大梦归。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一、历史背景

《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将“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如实地“闺阁昭传”。并在书中隐晦地抒发出对几个女子的深深思念之情。董小宛是金陵八艳之一,是冒辟疆(1611年~1693年)的爱妾。从《红楼梦》书中可看出,元春被选为贤德妃,隐喻了其有超群的外貌和贤德的品性,能成为“凤藻宫尚书”就是说能成为皇帝身边的秘书,说明了其知书达理并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省亲时其言行举止、尊老爱幼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与董小宛极为相似。

对比阅读一下清朝顺治皇帝追忆董鄂妃写的文章《孝献皇后行状》和冒辟疆追忆董小宛写的文章《影梅庵忆语》,两篇文章追忆的是同姓不同名的人,但从字里行间感到就像是追忆同一人。 《孝献皇后行状》文中追忆董鄂妃“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文中表露出董小宛敬上爱下的可贵品质,也隐隐透露出董鄂妃与顺治皇帝和皇后在年龄上的差别。在 《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写道:“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今忽死,余不知姬死而余死也!但见余妇茕茕粥粥,视左右手罔措也。上下内外大小之人,咸悲酸痛楚,以为不可复得也。”。社会上公布董小宛死亡时间是顺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这一年顺治才14岁,董小宛已27岁,两人相差13岁故有“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一说。

在历史正史中,清朝顺治的后宫里其她妃子的画像都被保留下来,唯独没有收录董鄂妃的画像。笔者认为,若收录董鄂妃的画像,与董小宛画像进行比较就会将董小宛去世的谎言大白于天下。从《红楼梦》第18回中的一句话:“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这“不得见人”让我们联想到清朝正史中唯独没有董鄂妃的画像,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之死一直是一大历史悬案。历史上流传董小宛是因肺病复发不治,逝于如皋。但后人发现如皋董小宛墓中随葬之物俱在,唯独不见骨骸。冒辟疆的结拜好友张明弼曾写过《冒姬董小宛传》,书中写到董小宛之死时,用了“以劳瘁病卒”和“其致病之由和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等词句。后人据此猜测,书中张明弼对小宛生活遭遇和嫁后的生活细节都描写得很细致,但为何对小宛的病情却只有几句轻描淡写的话 ?张既然是冒的好友,对董的病情不会一无所知,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吗?其实,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中对董小宛去世的描写也仅仅是冒辟疆和董小宛两人的梦中所见。一句“岂死耶?”说明就是在梦中也都没有明确写明董小宛已去世。能作为已去世的证据吗? 请参见《影梅庵忆语》:“三鼓别去,余甫著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荆人,不答。复遍觅之,但见荆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耶?”一恸而醒。姬每春必抱病,余深疑虑,旋归则姬固无恙,因间述此相告。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影梅庵忆语》篇终

冒辟疆在梦中未见董小宛去世,仅仅是一句“岂死耶?”,即使所梦成真,当然还是未见去世。董小宛在梦中所见自己也只是被强人掳去,即使董小宛所梦成真,也只是被掳掠!分析文中所说,进一步证明董小宛没有去世,只是被强人掳掠。

我们再看赵乐的硕士论文《<董妃行状>考证——兼论<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身世》。论文中说:通过对《御制董妃行状》、《影梅庵亿语》隐微艺术的解读以及相关之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所谓《御制董妃行状》,非顺治亲笔所撰,乃金之俊受命所为,其所述董鄂妃之来历,多系作伪之言,并非“信史”。

(ニ)董鄂妃不是满人,而是汉女。汉改满籍,托为满大臣部硕之女者。

(三)董小宛被掠,辗转入宮一事,三百年来故老相传,影响深远,通过对《御制董妃行状》、《影梅庵忆语》隐微艺术的解读与之有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倾向冒氏之妻小宛,辗转入宫一事为真。

关于董小宛是不是董鄂妃这个历史疑案,最近有了重大突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邓小军新著《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10月出版),该书所使用的众多的珍贵原始文献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第一次出现于世的。例如:朝鲜王朝孝宗七年(清顺治十三年,1656)丙申八月陈奏正使麟坪大君李渲《燕途纪行》和丙申十月冬至正使尹绛《燕中闻见》十二月二十五日记译官卞忠一闻会同馆馆夫言:“董家女册封贵妃初为皇帝虾(在清代,一等虾是一等侍卫的俗称,也称作“头等侍卫”,为武职正三品。)之妻,而皇帝闻其绝美,杀其夫,夺入宫中,今乃封为贵妃”。邓小军通过有理有据地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董小宛入清宫确有其事,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按照如皋冒廉泉先生《隐藏在大观园中的如皋水系 》书中所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应是冒辟疆生活了几十年的水绘园。《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前期作者方以智(冒辟疆的密友),在写作《石头记》动笔前(1657年),到水绘园拜访了冒辟疆并居住多日,考察了水绘园、了解了冒府和如皋的四大家族,所以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水绘园,荣宁两府都有冒府的影子,四大家族的构思就来源于如皋冒钱苏李“四大家”。可参考如皋老乡会《<红楼梦>书中的“四大家族”源于如皋冒钱苏李“四大家”?》

按照公布于世的说法,董小宛于1651年去世。三年后的1654年,不为官不为商的冒辟疆竟能拿出巨资特邀海内著名的工匠将水绘园重整,这重建水绘园的巨资从何而来?当年冒辟疆的家境如下:1645年冒家在清兵南下时举家南逃,"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可谓家财散尽;冒辟疆父亲冒起宗为官刚直廉洁,居官数十年,行贿请托无人敢入,官端州时不取一砚,人讥“笨伯”,1650年去世,应该没遗留下多少财产。建园巨资总应有来源,这就从另一方面佐证了1651年董小宛并没有去世,而是被掳掠进宫。此事对高贵的皇帝和对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来说都是不光彩的,因此官府强迫冒辟疆著文宣称董小宛已去世。1651年董小宛进宫,1656年顺治皇帝被她的气质和才气所倾倒,将其立为贤妃,立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又册封为皇贵妃。董小宛对自己的身世当然不敢对皇上有所隐瞒,同时,清初皇帝常有抢夺别人妻子的恶习。在立妃前后,皇上拨了巨资对她入宫前的居所如皋水绘园进行了重整,历史明确记载,当时特邀海内著名的工匠将水绘园重整,使得重整后的水绘园驰名遐迩。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皇宫不发话冒宅人员不可随便进入。因此就有了《红楼梦》第23回“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从此,冒辟疆等就可在水绘园内著书写诗,会见宾客。冒辟疆退隐山林重整水绘园后,天下的文人义士纷纷慕名而来。有学者作了一个统计,民国四年出版的《中华名人录大辞典》选入的明清名人中就有130余人到过水绘园。

水绘园重整的巨额资金可能来源于清廷,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二、判词解读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是一种武器,或者说是一种凶器。1657年,董鄂妃(董小宛)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举行颁布皇第一子诞生诏书的隆重庆典,之后更是大赦天下,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过数月就夭折了。两年后董贵妃逝世,失去皇子和董贵妃后,半年不到,顺治帝去世(可能出家)。以上一系列事件可能都与董小宛是汉族女子这一事实分不开的。因为皇四子的诞生,破坏了满蒙联姻的国策,这是当时掌握后宫大权的孝庄皇太后决不允许的。

董鄂妃的经历让我们联想到清朝第二位皇帝皇太极的爱妃:海兰珠,又称宸妃,为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皇后。去世后谥号“敏惠恭和元妃”。请注意这里的谥号中有“元妃”二字,与作者为贾元春起的“元妃”称呼完全相同,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敏惠恭和元妃”于1637年生下皇八子,皇太极欣喜若狂,大赦天下,很快就决定立这个婴儿为皇位继承人,这个孩子出生才半年,还没有来得及命名就夭折了。三年后宸妃逝世,皇太极失去海兰珠之后,悲伤过度身体也垮了,不几年就去世了。

两代贵妃的经历何其相似,是否可以认为画中的弓暗示了贾元妃之死系某种谋杀?这不正是〔恨无常〕中所写:“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销耗。”

“弓上挂着香橼”的“香橼(yuán)”,应如何理解呢?

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特别兴盛。“香橼”因其强烈的芳香,成为闻果的上品。《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大观园探春屋里“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官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其中的佛手就是香橼的变种,其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再看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的判词: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其中的“香魂返故乡”可能就是画中为什么挂着香橼的最好解释。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就是暗喻董小宛死于宫廷争斗,但她的功绩就像香橼那样,久久飘香,流芳后世。

“二十年来辩是非”中的“二十年”是说:从顺治元年(1644)起,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直到1662年,永历帝与其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长达近二十年的南明政权终于灭亡了。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政权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

对于“二十年来辩是非”,《石头记》前期作者方以智(参见笔者《红楼梦》甄士隐的原型究竟是谁?)深有体会。方以智是崇祯朝进士,得到崇祯皇帝的器重,担任朝官和皇子的讲官。崇祯皇帝自缢后,他先后投奔南明弘光政权和永历政权,均因奸人当道、同室操戈,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后被太监王坤诬劾免职。永历四年(1650年 顺治七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清军在方以智的左边放了一件清军的官服,右边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让方以智选择。方以智毫不犹豫,立即奔到右边,表示宁死不降。满清将领相当欣赏他的气节,于是将他释放。获释后,于顺治七年,披缁为僧。方以智在明末为官的经历使他借探春的嘴说出:“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进入康熙朝后,方以智看到朝廷由暴政逐渐转向仁政,国家仍然延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虽然“强制剃发”的劣政还在,但国家管理已走向大治。

顺治政权在董小宛这位“凤藻宫尚书”的辅佐下,已从初时的大乱逐渐走向了大治(方以智1671年去世,当时已进入康熙十年。),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二十年来辩是非”就是方以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朝政的评判。

“二十年来辩是非”就是说经历明亡清初的二十年,已可看出明末朝政的腐朽没落和清初朝政的大治初显。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可连起来解读:

榴,肚大多籽,暗指怀孕,“榴花开处照宫闱”是暗喻董小宛因为生育皇子而母以子贵。

董鄂妃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封皇贵妃,在为董鄂妃册封皇贵妃头衔时,举行了空前绝后的典礼,同时大赦天下。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大喜若狂,立即又大赦天下,举行盛大庆典,并大有要将皇四子立为太子的意思。

“三春”的含义就是春天的意思,并不是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暗喻三年或暗喻元迎探惜中的其他三春。我国的农历中将春季分为三个月: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三春争及初春景”中的“初春”明显可看到应该对应孟春。“三春争及初春景”后有甲戌夹批曰:“显极”,脂批“显极”就是说春天已经美好了,初春更加美好。一个女人刚晋升为皇贵妃,又生下了将要立为太子的皇子,是不是相当于三春时节的初春呢?当然是荣耀显极!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暗喻董小宛进宫后封为皇贵妃又生下皇太子,相当于三春美好时节的初春,当然是“鲜花着锦”、荣耀显极。

“虎兕相逢大梦归”:该句中到底是“虎兕”还是“虎兔”,这是当今红学界的一大难题。流传于世的《石头记》或《红楼梦》古本,都是传抄本。我们先初步分析一下,一名抄手将“兕”误抄成“兔”的可能性大还是将“兔”误抄成“兕”的可能性大呢?考虑到虎、兔都属十二生肖,又是常用字,当然是将“兕”误抄成“兔”的可能性大。

从文意上来分析,"虎兕相逢"是指宫廷争斗;“虎兔相逢”则是指元春殒命的年月,还有认为是乾隆即位的那段历史,虎年是雍正末,兔年是乾隆初。

根据历史记载,董鄂妃于1660年9月23日(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1660年是鼠年,在我们认定元妃暗喻董小宛、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前提下,鼠年与“虎兔相逢”不沾边,另外,在作者明说本书朝代年纪均无考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判定年月的“虎兔”的。关于乾隆即位的那段历史,因《石头记》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和冒辟疆,所以乾隆年代的“虎年是雍正末,兔年是乾隆初”的说法不攻自破。

我们来看"虎兕相逢"的宫廷争斗说,脂批本说元春点戏中的第二出的《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因为长生殿的主角是杨贵妃,而杨贵妃死于安史之乱。判词前画中的“弓”暗喻贾元妃死于宫廷争斗。也就是暗喻董鄂妃(董小宛)死于宫廷争斗。

查搜狗百科“兕”(sì):“上古瑞兽“兕”,状如牛(水牛),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我们应注意“兕”是瑞兽,特别是含有“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的意思。作者是不是将"虎"暗喻为清朝建国时的如狼似虎,将“兕”暗喻为由于董小宛对顺治皇帝的巨大影响,清初的朝政逐渐由暴政转变为仁政,天下将盛呢?将"虎兕相逢"暗喻为清初朝政的转化较为合理。

“大梦归”如何理解呢?

《石头记》书中秦可卿极为隆重的葬礼,甚至可比作国葬的规格,与现实中董鄂妃的葬礼几乎相同。

秦可卿的葬礼中有“一百零八众僧人在大厅上拜“大悲忏””,王公贵族具来送葬,连北静王都来亲设路祭。

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移往景山观德殿时,为她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贵族中的二三品大员,这在清代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皇帝的丧礼中也未见过这样大的阵仗。然后,顺治又在观德殿里为她举行了一场规模很大的水陆道场,108名僧人整日诵经,21天里经声不断。请注意,难解的秦可卿实际上是暗喻为贾元妃死时的化身。贾元妃暗喻董小宛,这就出现了书中的宝玉(原型为冒辟疆)在睡梦中梦见秦可卿死亡,为此急火攻心竟然喷出一口血来。董小宛如皋的假去世是冒辟疆梦中所见;董小宛宫廷的真去世冒辟疆不可能在旁看到,只能是梦中所见。这就是“大梦归”的由来。

【恨无常】曲子中,“望家乡路远山高”可以理解为:董小宛身在北京的皇宫里,冒辟疆远在江苏的如皋水绘园,相距千里,是不是“望家乡路远山高”。

【恨无常】曲子中,“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脂批恰到好处的用四个字总结:【甲夹批:悲险之至!】 。董小宛先是孩子去世紧接着自己不正常去世,《石头记》中写道:秦可卿死时“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不就是暗示秦可卿死的不正常吗?娘儿俩在这凶险的情形下死亡,家乡的人确实要“退步抽身早!”。冒辟疆在董鄂妃去世后家道衰落,过着“蓬牗(yǒu)茅椽,绳床瓦灶”的生活。

“虎兕相逢大梦归”就是暗喻董小宛在清初的朝政逐渐由暴政转变为仁政,天下将盛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最后不幸死在异地家乡。

三、结论

通过对贾元春判词的解读,我们可看出《红楼梦》中的贾元妃对应的就是现实中的董鄂妃,暗中对应的就是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自此,笔者方体会出作者著书时的心态——真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确实是“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通过以上解读,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认定了方以智和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作者,才可能正确解读贾元春的判词。

2019年11月12日

作者冒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