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 起源印度(印度十二生肖的起源)

十二生肖,俗称“十二属相”;是用来记人的出生年的12 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们和 12 地支一—对应: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依据农历的干支纪年法,确定人的属相,如子年生的人属鼠,丑年生的人属牛在迷信盛行的古代,人们认为人生在某年,就肖(像)某种动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丑年生的肖牛,“生肖”一词由此而产生。

十二生肖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它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种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在华夏族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古代有十二时辰的概念,加之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各种自然现象同动物形象,还有想象出来的神奇的东西联系起来。在天文学上,就有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的所谓“四象”,用来描绘天空的星宿。同样,人们又给抽象的 12 地支搭配上很熟悉的动物。这样,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与天文融汇到一起,就形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生肖。

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华夏族的干支纪年与少数民族动物纪年相融合的产物。据说,早在尧舜时代,就开始使用“干支纪年法”,是以 10 天干(甲、乙、丙、丁)同 12地支(子、丑、寅、卯)循环相配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六十组,通称“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原地区没有以动物配地支的纪年法。而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创造了一种以动物来纪年的方法。于是,少数民族的动物纪年方法与汉族的 12 地支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十二生肖。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阴阳学说认为单数属阳,而双数属阴,天下万物皆在阴阳之间。十二生肖恰好体现了阴阳协调的这一理念。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合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