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女方家问生辰八字需要带什么?古代的婚姻礼仪,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

古代我国在结婚,上有着怎样的习俗呢?正月历来都是结婚的好日子,那么最传统的中式婚礼有着怎样的仪礼和寓意呢?在不同朝代,婚礼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

古代洞房

我们有这样的习俗,就是黄昏后迎娶新娘。中国古代迎娶新娘的时间都是在黄昏之后,所以结婚的“婚”也写作“昏”,还有规定说,要在太阳落下才可行礼,含有“阳往阴来”的意思。在我国古代的书中对“婚姻”有这样的解释:“ 昏时行礼,故谓之‘婚’; 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而且女人在黄昏结婚后,就要改变自己的姓氏。

然而迎娶的确切时间是在日落之后的“三商”,一商约是现在的十五分钟,所以“三商”后是娶妻的最佳时刻。在我国古代不论贫富,是很少有人在夏天结婚的,一般都选择秋后或者是初冬。那是由于那时的天气在逐渐地变凉,进入了农闲的时期,而且收获丰富,人们有了招待客人的食品,同时被邀请的人也会有了空闲的时间前来出席。

我国古代的结婚有“六礼”。周朝《礼记.昏义》规定了结婚的“六礼”,也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世的婚礼就会以此为基础,又融合了催妆、送妆、铺房、杂俗等一些礼仪。

其中,纳采指的就是,男方请媒妁前往女方家里提亲,得到应允以后,向女家纳“采择之礼”。按古代行规,媒人有两样必备工具,一是斧,《诗经》中有这样的描述“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在这里就是为了强调媒人的重要性。二是秤,讲究的是门当户对。

问名指的就是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帖后,卜吉合八字。当时的民谣就总结了男女方的生肖禁忌:“子鼠见羊万年愁,不叫白马见青牛,虎见已蛇如刀割,兔子见龙不长久,酉鸡不与犬相见,亥猪不可见猿猴。”

奠雁就是贯穿整个结婚礼仪重要的一个环节,男方除纳征(下聘)外,其他仪式都要让使者执雁为礼送与女家才可进行。由于雁指的是候鸟,配偶固定,因此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的是阴阳和顺,也象征新娘的忠贞专一。

纳吉指的就是在男方问名、合八字之后,就把卜婚的吉兆通知给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这也就是在下正式的婚书。

纳征/纳币指的就是送聘礼。南宋《梦梁录●嫁娶》里有这样的记载:“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

亲迎说的就是新郎御车到女方家中,拜岳父母以及亲戚,迎新娘上车,需要先到自己家门外等候。新娘所乘之马车,是由女方自备的,然后事后三个月就要由男方送回,这样也就被称为“反马”。

洞房花烛需“ 却扇”。新娘由新郎接进家门,焚香,奏乐,燃烛,鸣爆竹,行三拜之礼。在这样的宴之后,新郎就要入室,然后亲手摘下新娘的缨饰,婚礼就算是完成了,但入洞房还是有需要注意的礼仪。

却扇

首先就是“却扇”,新娘在礼成之前是要一直用扇遮脸的,到后来就演变成了红盖头,而男方也要做- -首“却扇诗”。由于我国古代都是包办婚姻的,新郎、新娘在却扇之前可能都没见过面,因此要是在却扇之后,发现是钟无艳再世,新郎也只能接受。

然后就是“合髻”,也被称为“结发”, 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的头发挽在一起,然后要把这头发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揭盖头是必须要用秤杆的,龙凤花烛也必须要是成双的,而且整晚是不能熄灭的。

结发礼

闹洞房是为了驱邪。当然闹洞房也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讲究“三日无大小”,也就是说在三天之内无论长辈、平辈、小辈,聚在新房中,祝贺新人。

据说闹洞房源于驱邪避灾。有这样一个传说, 紫微星下凡,路遇一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着一伙迎亲队伍,还躲进洞房。这时紫微仙人就看出那是魔鬼伺机作恶,当新郎、新娘进洞房时,就告诉大家里面藏着魔鬼,他说:“魔鬼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随后,新郎就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魔鬼。最后,果然在五更时分,魔鬼逃走了。

我国结婚的仪式从古代就已经存在了。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即使是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的,但那个时候的人只要是有条件,就可以娶很多个老婆,可是这些是要叫妾的,而不是称妻的。妾的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我国古代的人结婚也是要举行仪式的。这样看来中国婚礼习俗,也有着深远的文化,一些习俗至今还在被人们延续使用。

喜福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