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猴女40岁以后的婚姻(1980属猴女40岁以后婚姻)

我老公捧着我的脸:“你都40多岁了,你都是个老太太了。就别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说这话的女性a姐,海藻一样的长卷发,腰肢纤细,眼睛亮晶晶的。虽然眼角有了些许岁月的痕迹,但是更添女人的魅力。

可是在她老公眼里,她已经是个老太太了。夫妻两人别说左手摸右手,现在连多看对方一眼都觉得多余。更别提亲密接触了。

外人看上去a姐的生活非常圆满。自己事业有成,不缺大房子不缺豪车。孩子上的是国际学校成绩优异。老公虽然工作忙,但是很忠诚,家里家务全包。

可是a姐仍然觉得窒息,婚姻好不好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从小父亲就不在身边,一直渴望得到男性的重视,就是那种很确认对方心里牵挂她,心里以她为重的感情。可是她的老公偏偏是情感淡漠型的,两个人的感情就像睡在上下铺的兄弟。

电视剧《小敏家》,“中年人的爱情”冲上热搜。老人孩子都睡下,溜出来喝杯香槟坐在一起说说话的爱情,一样也很甜。

都说周迅有张未婚妻的脸,永远对明天怀有期待。看看这眼神多么美好。

他们的甜不是那种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工业糖精,而是在生活很细微的地方。买一包她爱吃得热乎乎的栗子,凉了让她在暖风那里吹一下再吃别伤了胃。关心每天做了什么,见了什么人。很琐碎平实,却有真实的温暖。

a姐出轨了。在那个年轻弟弟眼里她是完美的女神。会说很多情话给她。她贪恋那一点温暖。可是心里也知道不能长久。来找我是希望我骂醒她。这个年龄还渴望爱和被爱,是不是为老不尊。

可我更想理解她,对于爱、对于依恋,这是人与生俱来的需求。是生活的希望。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只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这个实验说明,灵长类动物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资料,也需要抚摸、拥抱、安定和温柔。这种对爱的渴望,会伴随我们一生。

中年人太不容易了,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事业还有不进则退的风险。有的人就会说,应付生活已经精疲力竭了,还谈什么爱不爱啊,要什么自行车啊。

对于人到中年仍然渴望爱情的a姐,除了压抑自己的需求,她还有哪些选择?

1 试试跟老公一起,给生活发点糖。想得到老公的认可和赞美,需要多让老公感受到被赞美是种什么体验。一个觉得自己也不怎么样的老公,很难发自内心地称赞自己的妻子。老公被牵挂多了,也许跟老婆学到如何表达自己的牵挂。

2 多满足自己,给自己发点糖。

a姐心里,住着那个渴望父亲的爱又得不到,觉得自己毫无办法的小女孩。哪怕她已经事业有成,可以为自己买下市中心大平层和进口豪车。现在她工作生活都到了一定阶段,完全可以多照顾一下自己,多给自己放假,给自己送花,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滋养自己。而不是只能眼巴巴地等着男人来爱。

3 如果被爱真的是自己的需求,可以让自己去争取一段有爱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底层需求满足了,就想要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温饱不成问题,就是希望满足自己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也是真实的渴望。

就像《小敏家》里面的中年人,孩子也大了即将离巢,自己也能负担生活。还要在一起是图什么呢。不就是那种确认,我在ta心中是重要的,是好的。哪怕我收入不高,哪怕我容颜老去,可是在他眼里,看我的眼神仍然有星光。这点亮光,是大家在卑微求生中的一点支撑。这也是在应付老人孩子密不透风的需要的喘不动气的生活中,一点氧气。

所以如果有的人到了中年还愿意想爱不爱的问题,那不是矫情,那是对生命的热爱。这种热爱,永远动人。

所以,到什么年龄,都可以有对爱的渴望。人到中年,除了是父母,是孝顺孩子,是单位顶梁柱,还可以有一点点你自己。在自己能负担的范围内,多给自己一点滋养。如果一直压抑这种渴望,反而可能因为爆发而带来危险。

人这辈子

趁还活着

勇敢一次

我是家庭心理师徐力,助你拥有你想要的人生。

你怎么了,可以跟我说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