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北向南房子内部风水布局(坐北向南房子风水布局图)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根据我国的地形地貌和北方缺水现状,国家决定从长江上中下游分西线、中线、东线三线调水的总体布局。

01 引子

当中线工程规划呈现在人们眼前时,有识之士就曾预言这项工程的开工既是美好未来的开端,又是探究历史的契机。因为这条线路纵贯中原,相当于发掘一条中国古代文化廊道或者完成一次古代文明史的大剖面。

借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果然几年来河南段成为中国考古界的富矿,重大发现接二连三。仅2006年这一年河南就出土各类文物两万多件,堪称八千年中原文明史的缩影。

历史上,新郑地区曾是战国时韩国的领地,这一地区曾经发现过韩国的王公贵族大墓但因为被盗严重而无法确定墓主人身份。但是在2000年左右,新郑盗墓之风又重新刮起,满地都是盗洞。而且有些盗墓分子采取电子定向爆破的盗墓方式,胆量之大令人震惊,气焰十分嚣张。

很多王级大墓都被洗劫一空,只剩下遍地的盗洞和碎陶片。

02 勘探胡庄大墓

2006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开始对分布在郑州段沿线的重要文物遗存进行地毯式的严密排查。新郑胡庄村的这个无名冢也成了最为紧迫的抢救性发掘目标。

发掘时间非常紧迫,因为按照预定计划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08年就要开渠通水。经过初步钻探确认这两个分开的土冢仍然是一座大墓。

胡庄无名大墓这两个大土堆是否已经被盗,是不是韩国的高级贵族墓地呢?虽然发掘胡庄大墓国家只给了半年的时间,面积6000平方米,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对重要的一些遗址和大墓没有绕开,对这些重要遗址的一个保护应该是损失了,但是事情都有两面性,另一方面给考古工作者也提供的机遇,特别是了解胡庄大幕的性质,确定韩王陵到底是什么样的特征的机遇。

因为国家文物局从来就不批准、不鼓励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寝,这次的发掘纯属偶然,而且在挖掘之前并没有定性为王陵,所有才有6个月的时间的抢救性挖掘。

2006年11月,胡庄无名大墓开始发掘。经过二十多天的发掘,在大墓周边的弹丸之地墓群叠压分布,墓葬排列密集。这里似乎是古人眼里的风水宝地,其中有春秋郑国墓,战国时的韩国墓以及空心砖为主的汉墓等。

而这风水宝地的主角就是两座带有7米左右封土的东西大墓。他们坐北向南,东西并列,而南水北调的规划线刚好从他们的中西部穿过。大墓正好被包在渠道的中间。

与此同时,当把这两个东西大冢上的封土刮掉后,考古队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还是出现了。在东边的这个无名冢上仅它的西面和东面就有圆的、长方、正方等六个时代不一样的盗洞。也就是说不同时代的盗墓贼都光顾了。而在西冢的南边,1995年被炸开的几个洞口也都找到了。

作为专业的考古队曾经不止一次遭遇这样的窘境,但即便已经知道面对的是一座空墓,他们还是要严格按照考古规则进行发掘。不过这座大墓还能给他留下点什么呢?

03 发现散水

一天,一名队员在西冢的半腰清理时突然在夯土中清理出一些白色的料浆石和石子混合的面。经过近一个月清理,2006年11月底,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终于出现了。

在这两个封土冢距地面约3米高的半腰都出现了几乎是一圈的这些遗迹,同时还发现了不少的瓦片。这些料浆石就像是一个走廊,东西面及拐角处都有,而且发现这些走廊的内侧还有明显的筑洞。

这时考古队员们终于明白了这些建筑走廊就是考古学界称之为的散水。

散水就是房屋的外墙外侧用不透水材料做出一定宽度带有向外倾斜的保护带,其外延必须高于建筑外地坪。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不让墙根处积水,故称散水。

这种建筑设施的发现表明巨大的峰土之上曾有屋顶的巨型陵寝建筑,当初应该非常富丽堂皇。他们是此前商周时期高级贵族墓上平地建筑转变到秦始皇陵封土以外设便殿的过渡形态。也就是说这里极有可能是王陵级的大墓。

这时大墓的西北区、西南区的发掘清理仍在继续进行,这里的小墓葬开始陆续出现了一些小的器物。

而这期间这两片地方有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这些沟壕的出现。这些沟壕不像是一般的水沟,他们大都是平行的,南北向或东西向,他们和大墓墓坑范围几乎一致。

三条城壕式的近长方形环状壕沟,每条间距在20米左右,组成了面积宏大的陵区排水和防御体系。

04 发现两座墓葬

2006年11月19日,当考古队把这两个封土冢的南北两面的墓道都揭开时,终于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原来胡庄大墓是两座墓而不是以前一致认为的一座。这两座墓葬夯土一致,颜色一致,样式一致,直到挖开才发现端倪。

为了不突破普通勘测的极限,准确记录下两座大墓的结构、布局和保存现状,考古队专门用航模飞机来进行空中遥感拍摄。空旷的大地上,两座中字形大墓豁然而出。

胡庄大墓定性为两座大墓后,正式把西面的这个冢子叫胡庄一号墓,东面的这个冢子叫胡庄二号墓。

2007年1月初,考古队在二号墓的西南侧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长坑这个长方形的大亨土坑,最开始怀疑这是一个车马坑,但是这个坑里面连一根马骨头都没有出现。

2007年7月,两座封土去掉后大墓正式开始发掘。不久队员们在发掘两个大墓的南北墓道口时,发现墓壁上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约10厘米的板台痕迹。同时在两个大墓间又发现了这些神秘的灰痕,这些板台有着明显的木板痕和绳子洞。

经过灌注石膏证实,这里面都是古代的绳子,把绳子加入板柱墙内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钢筋,同时发现墓地上都有十分细腻的装饰痕迹。

诸多痕迹表明墓主人的地下大宅曾经装修的相当精致豪华。墓室的墙壁经夯住后,用质地细腻的草泥精心磨平,然后下边刷朱砂,上边刷白灰,很像现代家庭精装修。这一切都说明墓主的身份应该是非常高贵。

05 发现房型坡

2007年9月,在一号墓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这是一排灰痕。经过仔细清理发现这些灰痕都是原木柱子,直径20厘米,七八米长,这是干什么的呢?就在考古队员疑惑不解的时候,他们开始顺着盗洞往下清理。结果在盗洞里面发现一个四脚朝天被砸死的盗墓贼。

考古队员发现这个盗墓贼头上的夯土中有一层原木灰痕,灰痕的上下都是夯土。不久在两层夯土之下,他们又发现了一个光滑的人字形的坡面。经过一段时间清理,坡面越来越清晰,清理到半个月的时候,发现这个面很像是房顶,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现象。

稍后考古队开始对房型坡进行详细的解剖,发现这个房坡非常奇怪。原来墓里的这个房子是椁顶,墓主人构造了全国罕见的屋顶型椁顶结构,使墓室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两座大墓均发现由整层草泥、椽木、檩木、棚木和夯土组成屋顶型的椁顶结构,证实了文献《左传》中“椁有四阿,棺有翰桧”的记载。它们在国内同期墓葬是属于首次发现。

2007年12月,考古队在清理房形坡的旁边时,一个呈口字形的石头墙终于出现了。而且石头墙里面的卵石夹杂着少量的木炭,果真是积石积炭墓。卵石和木炭搅在一起构成了这里的石炭外椁,这里是极为特殊的基石夹杂少量木炭构筑的复合式外椁。

2008年9月,1号墓的椁盖即将揭开,经过十几天的清理结果一号墓葬的棺椁里面空空如也,没有任何的文物。

06 出土青铜构件

2009年1月,数九寒天二号墓的发掘仍在继续。这时棺椁里的冻土非常难清理,他们一边用电灯烘烤冻土,一边用手铲逐层向下清理。不久就有了令人惊喜的发现。

随着清理的进一步展开,许多小件的器物陆续出土,编钟、石磬等礼器也相继露头。他们的出现给考古队员们带来了极大的慰藉。

出土的青铜器中特别是体现韩国高超的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机械设计水平的样式繁多的车马构件让考古队员激动不已。

这些青铜构件样式种类反对,有拐角型、荷叶型、伞形等等,青铜构件上铸有铭文编号,结构复杂,异常精美。堪称是战国时代的青铜“乐高”。

07 确认墓主身份

不久后考古队员在铜戈上发现了“左库”字样,盖宫上也出现“少府”等韩国官署的名称。

后来考古队员还从青铜器和银器上发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铭文,“太后”、“王后”、“王后官”,虽然这些字迹非常的细小,但却是十分的清晰。结合这些文物的这些重要性和它的体量可以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代韩王陵墓。

08 尾声

2009年3月,新郑韩王陵顺利入选一年一度的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又获得田野考古奖等诸多荣誉。

那么这个胡庄王陵到底是哪一代韩王呢?虽然经过千年腐蚀和多次盗扰,墓主人的尸骸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根据发现的种种残片和这个墓葬的方位进行推断,胡庄王陵极有可能是韩国的倒数第二代国王桓惠王,也就是韩国最后一代君主韩王安的父亲。

如果这里埋葬的果真是桓惠王,那么这战国末年的很多事情就都与这座大墓有关了。桓惠王在位34年之久,正属战国末年六国兼并战争最为激烈,此时韩国已处于灭亡边缘。

面对强敌即将亡国的桓惠王想出了一个怪招,派遣著名水工郑国前往秦国做间谍。实施疲秦之计,兴修郑国渠,让秦无兵可征。结果事与愿违,桓惠王死后九年,强大的秦国灭掉了韩国,其子末代韩王安被俘,不知所踪。

桓惠王不曾想到,他的疲秦之计最终成了强秦之策。更让他不曾想到的是2200多年后他的陵墓竟然会因为另一项水利工程而重现世,

2009年胡庄大幕的发掘工作宣告结束,古墓的发掘前后持续了近三年时间。与此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正在全面展开,胡庄大经过清理后也即将回填。事实上它已经获得了重生,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文物得以保护,曾经深埋于地下的历史也得以解读。